說到這裏,實在要為kelly澄清一句:《記事本》是kelly原唱的。小剛的版本是他後來自己重唱的。從專輯推出時間上看,kelly的《愛我不愛》在1998年12月推出,小剛的《transfer》是在2000年4月推出的。真不明白,就像王菲的《約定》,明明是她原唱,可現在更多的人卻以為是周蕙。
言歸正傳,《愛我不愛》的確是一張很精良的專輯,至少它抓住了聽者的耳朵。
《三秒鍾》輕快發泄,聽完後痛快淋漓;《記事本》肝腸寸斷,聽完後難以自控;《愛我不愛》、《崇拜我羨慕你》等等均是上乘之作。
如此之多的好歌彙聚在一張專輯中,大熱是自然的。
目的奇怪的《情人選》
在推出《誰願放手精選17首》不到一年後,kelly又推出了她的第一張“新歌+精選”。
真是有些奇怪,這段時間裏,kelly隻推出過一張粵語專輯,又何必要再推出一張和精選沒什麼區別的專輯呢?
這讓人想到了唱片公司的商業考慮。
這次的封麵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黑白分明,kelly黑衣冷麵,背景也是暗黑的;隻有標題有很大的老宋體用白色寫著“情人選”“lover's concerto”,那串唱片標準編號很有意思,醒目的印在了前麵,也是大號白色。整個封麵很cool、很有個性,讓我想到了莫敏兒。主打的《you're the one》是epson的廣告曲,但是和《真感覺》和《戀愛**》的感覺大不同,很溫柔,像杯清茶。
每當聽膩了煩人的電子音樂時,回過頭聽這首歌,很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紀念日》《光年》挺普通的,沒什麼特別說的。
畢竟是出得太頻密了,《情人選》並沒能延續《誰願放手精選17首》大賣的熱潮。
《安娜瑪德蓮娜》《花木蘭》《幻影特攻》
1998年的kelly看來是要補足上一年對電影的冷落,一下出演了兩部電影,並為《花木蘭》配音。
《安娜瑪德蓮娜》是我最喜歡的k電影。故事講的是陳家富讓自稱成家的遊牧人搬到家裏居住。當樓上來了正作學琴又彈得差勁的莫敏兒,吵得遊不 能寫作,兩人經常爭吵,富成了他們的和事老。遊與敏兒由冤發展成戀人,富苦澀地夾在中間。兩 人同居後富要他對敏兒的愛意用小說表達,虛構了俠侶xo的故事。
故事有些荒誕且搞笑,但其中透出的點滴意思卻讓人回味。
票房不多,780萬。
之前一直以為《幻影特攻》是和《東京攻略》同期拍的,因為兩者類型太像了。
沒想到竟然差了兩年。
《幻影特攻》有那麼些科幻電影的感覺,但劇本情節並不算新穎突出,不過成龍監製還有有質量保證的。
票房尚可,927萬。
《花木蘭》在1998年可是風光了一把。全球熱映讓發行商賺得盆滿缽滿。kelly正是為粵語版的花木蘭配的音,還演唱了主題曲《影中我》。
kelly的嗓音很天真,還帶著磁性,當個配音演員其實也不錯(表打我)。
票房不錯,1740萬。
1998年kelly總票房:3500萬。
反映心情的《da de dum(我失戀)》
1998年8月,kelly推出了年度粵語大碟《da de dum(我失戀)》。
卻也是那麼多張大碟裏反響最低的一張。
為什麼?或許是和大碟平淡的憤世嫉俗有關吧。
《da de dum》清淡隨意,漫不經心;《嚴重》聽起來並不“嚴重”;《薄情書》、《憎恨你想念你》、《影中我》均難以擔當打開市場的重任。
可,就像《you're the one》般,當你厭倦了那些嘈雜的電子音樂後,在回過頭聽聽這張大碟,才會發現差點將它遺失。
下雨的時候,捧著discman,靜靜地聽著它,看著窗外,會是一種什麼感覺?
尋找徘徊,在1998年的香港樂壇,kelly突然被冷落了下來,連續兩張粵語大碟失利(《一出戲》《da de dum》),是應該好好想想了。
1998年度 獎項
新城勁爆頒獎禮1998
? jvc 新城勁爆歌手突破大獎 銅獎
第二十一屆十大中文金曲
? 優秀流行歌手大獎
? 最佳改篇歌曲 金獎:心太軟
1998年度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
? 最受歡迎廣告歌曲大獎 銀獎:you're the one
1998年度十大勁歌金曲
? 第二季季選 : you're the one
? 第三季季選 : 嚴重
98年度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
? 叱吒樂壇女歌手 銀獎
1998 年度第二屆唱片封套設計大賞
? 最佳女歌手形象獎
? 最佳攝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