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改變人生的身心修煉(五)(1 / 3)

修煉23怎樣摔倒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能否站起來

每個人都是在舞蹈,在展現自己的身姿。很多能力缺陷、還沒有掌握技巧或不常練習的人,扭了腳、閃了腰是常事,就連舞蹈高手,也保不準有丟醜的時候。自憐自傷,細膩於對心情的感受而難以自拔,就是傷情。

有一年的生日那天,朋友的女兒送給我一個禮物,是一個學習用的筆記本,經常喜歡寫點東西的我接過筆記本,真是既高興又驚喜,心裏感到一絲絲甜甜的欣慰,驚喜的是在漂亮的筆記本封麵上竟然寫著“怎樣摔倒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站起來”。當時正因工作遇到挫折,心情受到沉重打擊的我,正如歌中唱得那樣“最近比較煩,比較煩,比較煩,哎!真是越想越煩!”那一陣兒,我什麼事情都做不下去,心情跌入低穀,深深地陷入了心靈的沼澤難以自拔,我對生命航船駛向何方充滿彷徨與困惑……看到這句話,我如同黑夜裏迷失方向的小船,看到了救命的燈塔,眼睛忽然一亮,心裏猛地顫動了一下,被鬱悶女巫施了魔法而關閉已久的心門,終於解除了咒語,心靈的天窗一下子打開了,一縷七彩的陽光照進心裏,心裏敞亮極了……“怎麼摔倒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站起來”。我在心裏反複地讀著這句話,仔細品味這句話的含義。是啊!人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夠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痛苦,多些順利少些挫折,可是命運卻似乎總愛捉弄人、折磨人,總是給人以更多的失落、痛苦和挫折。就像朋友給我講過的一個故事:“草地上有一個蛹,被一個小孩發現並帶回了家。過了幾天,蛹上出現了一道小裂縫,裏麵的蝴蝶掙紮了好長時間,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來。天真的孩子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掙紮的樣子十分不忍。於是,他便拿起剪刀把蛹殼剪開,幫助蝴蝶脫蛹出來。然而,由於這隻蝴蝶沒有經過破蛹前必須經過的痛苦掙紮,以致出殼後身軀臃腫,翅膀幹癟,根本飛不起來,不久就死了”。一隻蝴蝶要得到美麗和幸福都必須承受痛苦和挫折的磨煉,也是一隻蝴蝶成長必經的過程。我不由地自問:“人生不也是如此麼?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又有誰是隨隨便便成功的?”我不能被困境擊倒,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

生命的航船難免會遇到險灘惡浪,如何駕駛生命的小舟,讓它迎風破浪,駛向成功的彼岸?我想這需要勇氣,不管風吹浪打,以百折不撓的意誌去麵對困難,以一種平常心去麵對挫折,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自己會從“山窮水盡疑無路”“峰回路轉”至“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迎接我的必將是無限風光。人生難免有起伏,沒有經曆過失敗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沒有河床的衝刷,便沒有鑽石的璀璨;沒有地殼的底蘊,便沒有金子的輝煌;沒有挫折的考驗,也便沒有不屈的人格。正因為有挫折,才有勇士與懦夫之分,願你我都能做不屈的鬥士。

過去的一切不免對環境和身心造成極大的影響。但我們修養身心的目的,就是無論如何,都要讓心盡可能多地受到好的影響,而化解掉過去遺留下來的,對現在和將來的存在和發展,特別在心理和認識上的不利因素。

有不少人,為了生活而失去生活。他們太過在意某些東西,而忽略了對人生的求索。

與其臨淵慕魚,不如退而結網。這是我生活的態度,也是進取人生的理念。

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堅持,不要熄滅內心的渴望。生活是不容易的。為了生存和發展,每個人都在努力地謀生。

一個人最好是要把該做的事情了然於胸。看到未來的計劃一點點拆解,折算到今天時,今天的工作和學習是整個計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天的任務就是按計劃向目標邁進,更多的進展就是離目標更進了一步。夢想可以通過一天一天的切實可見的努力變為現實。

如果一個人不能明晰自己今天做了什麼,不能夠有效反思現在,他成功的可能性將會大大降低。

如果能夠給自己充足的時間思考,那麼就做吧。做,就能夠學,而不僅僅是為了學而學。局麵就此展開。你不去做,就無法知道自己的能力是多少;你逃避去做,往往是你低估了自己的實力;負責,特別是對自己負責,將能夠更多地釋放能量。經曆,才會給人豐富的難以忘懷的回憶。

告別過去意味著新的開始,沉溺於過去反而會限製人的發展。告別過去,並不是放棄與過去的連接。真正堅強的人是勇於麵對現實麵對過去的人。

修煉24把自卑化為動力

戰勝自卑,你就會看到生活中的七彩陽光。許多人不能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在於有嚴重的自卑感。他們不能清除這些絆腳石,認為處處不如人,誰都比自己強,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那麼,整天生活在黯淡無光的自卑感下,如何獲得幸福與快樂,如何取得成功呢?

自卑感影響我們生活的原因,不在於在技術上或知識上比別人差,而是由於思想上有不如人的感覺。

產生這種感覺的原因隻有一種:我們不用自己的“尺度”來判斷自己,而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這種做法隻會給自己帶來低人一等的感覺。因為我們想向某些人的“標準”看齊,所以覺得憂慮、不如人,認為自身有毛病。這樣便會作出愚昧的邏輯結論:我們沒有“價值”,成功、快樂與我們無緣。

一個人若心存自卑感,那麼為了取得優越地位所作的努力,隻會錯上加錯,他的感覺是發自“我不如人”的錯誤前提。整個“邏輯思想”的內涵與感情都源自這個錯誤的前提。他覺得不適合,因為比不上別人,所以他的目標是跟別人看齊,若要覺得舒服,就要使自己比別人優越。這樣會招來困擾,受到更多挫折,有時甚至會導致神經機能病,會變得比以前憂鬱,而且愈努力憂鬱愈加深。

你要相信自己並不“卑下”,你就是“你”,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夠替代你。

作為一個人,不必與別人比較高下,因為地球上你是唯一的“你”。你是獨特的,你不“像”誰,也無法變得“像”誰,沒有人“要”你去像誰,也沒有人“要”誰來像你。世上從來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更沒有誰身上貼標簽說“這個才是標準”的人。

人,隻存在高矮、大小、肥瘦、膚色的區別,而無優劣之分。林肯曾這樣說過:“上帝肯定愛普通人,因為他造了許許多多。”

在每個時代都有因改變心態將自卑化為動力,最終超越自卑走向成功的例子,在世界知名人物中比比皆是。

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文學家盧梭,曾為自己出身卑微,從小流落街頭而自卑;著名作家薩特,兩歲失父,左眼斜視,右眼失明,失去親情與身體的殘疾給他的心靈留下深深的自卑陰影;法國第一帝國皇帝、政治家、軍事家拿破侖年輕時曾為自己的矮小和家庭貧困而自卑;美國總統林肯出身農莊,9歲失母,隻受一年學校教育就下田勞動;日本著名企業家鬆下幸之助,4歲家敗,9歲輟學謀生,11歲亡父;……但是,自卑最終成為他們奮進的動力。如果不是轉變心態,他們還會取得最後的成功嗎?

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的法國科學家維克多·格林尼亞消除自卑、走向成功的事例尤為感人,同時發人深思。

格林尼亞出生於百萬富翁之家,從小過著優裕的生活,養成了遊手好閑,擺闊逞強,盛氣淩人的惡習。他仗著相貌英俊,錢財充足,肆意玩弄女人。直到遭到一次重大打擊,才改變了這種人生狀態。

一次宴會上,他看上了一位從巴黎來的美貌女伯爵,便瘋狂地追了上去。可那位女郎生氣地對他說:“……請站遠一點,我最討厭被花花公子擋住視線!”女伯爵的冷漠和譏諷,第一次使他在眾人麵前丟了麵子。突然間,他發覺自己很渺小,一種自卑感油然而生。

發生這件事後,他帶著自卑感拋開家庭,隻身來到裏昂。在那裏,他隱姓埋名,發憤求學,進入裏昂大學插班就讀,並斷絕一切社交活動,整天泡在圖書館和實驗室裏。他的這種鑽研精神令人敬佩,最終贏得了有機化學權威人士菲利普·巴爾教授的器重。

通過名師指點和自己的艱苦努力,格林尼亞發明了“格式試劑”,還發表了二百多篇學術論文,最終被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1912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戰勝不良性格,戰勝自卑,你就會變成一個健全的人,就能獲得幸福,取得成功。

衡量自己一定不要用他人的標準。原因是你不是“他人”,他人的高標準根本不能用來衡量自己;同樣的,用你的標準來衡量別人也不對。隻要明白了這個簡單、明顯的真理,接受它,相信它,自卑感就可以徹底消除。

修煉25不要隻看夕陽

雖然有時命運無法改變,但是可以改變你對命運的態度。看得開,你失去一次;看不開,你失去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