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生活是現在很多孩子都急需追求的,而對於這一現象,很多人都知道,但卻沒有及時的製止,作為一個父母,應該及時的告訴孩子,不要對金錢太貪婪,一味的貪戀金錢,隻會讓孩子養成不良的壞習慣,因此,孩子在金錢麵前如何麵對是很重要的課題。
別太貪婪金錢
貪婪指一種攫取遠超過自身需求的金錢、物質財富或肉體滿足的欲望。貪婪的個體往往被視為對社會有害的,因為他們的動機常忽視其他人的福利。
物質隻是身外之物,它對於人的意義也隻不過是供一時之需而已。可現在的一些孩子們對於金錢盲目推崇,講究吃穿玩、互相攀比、鋪張浪費、追求名牌、超前消費、盲目消費等不良風氣正在孩子們身上蔓延滋生。
1960年,美國心理學家米卡爾曾做過一個“果汁軟糖”試驗:實驗者將一群4歲的孩子留在房間,發給他們每人一顆軟糖,然後告訴他們:“我有事要出去一會兒,你們可以馬上吃掉軟糖,但如果誰能堅持到我回來的時候再吃,就能夠得到兩塊軟糖。”
有些孩子比較衝動,實驗者走後就迫不及待地拿走了糖果。有些孩子能夠等到實驗者回來,盡管等待的時間非常漫長。這些孩子用盡各種方法讓自己撐下去:有的閉上眼睛,避免看見十分誘人的糖果;有的將腦袋埋入手臂之中,自言自語、唱歌、玩弄自己的手腳,甚至讓自己努力睡著。20分鍾以後,實驗者回到房間,堅持到最後的孩子又得到一塊軟糖。
糖果試驗隻是反映了人在童年時期的行為,是否能抵製糖果的誘惑,會隨著成長慢慢演變為他在方方麵麵的情感和社會能力的一部分。人在一生中,各種大大小小的成就都取決於抑製衝動、抵製誘惑的能力。對於金錢的誘惑,又有多少人能抵製呢?
對於吃,很多孩子追求貴族口味、洋口味。麥當勞、肯德基在全球範圍內的境況都不見好轉,唯獨在中國生意紅火,到裏邊就餐的大多是孩子或者是父母陪著孩子。一斤50多元的外國糖果,68元一盒的新加坡餅幹,七八十元一斤的美國蘋果,都是孩子們的新寵。跟著廣告走。娃哈哈、健力寶、彙源果汁、可口可樂,電視上有什麼。孩子們就喝什麼、吃什麼。在學校的垃圾箱裏,隨處可見各種高級飲料的空盒子。
對於穿,很多孩子追求高檔、名牌。如今的校園裏,西裝革履、名貴衣裙屢見不鮮,各種名牌衣裝更是比比皆是。有一群小學生,曾經為了比誰的鞋子是名牌而爭得麵紅耳赤。在學校裏,“洋裝領袖”和“名牌公主”是許多學生崇拜的對象。許多名牌,成人都不一定知道,孩子們卻能如數家珍。講究一次性消費。孩子處在生長發育階段,衣服的淘汰頻率高是很正常的。但有的衣服還能穿,孩子卻嫌破舊而棄之。有許多孩子的衣服買過後隻穿過一兩次就束之高閣,甚至壓根兒沒穿過。
對於學習用品,孩子也開始講究高檔、精美、新奇。許多孩子書包稍舊便不肯再背,文具盒更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新買一個。用筆要用派克的,買書要買精裝本、豪華版。一個城市孩子的學習用品往往夠農村孩子幾個人用。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女學生,還開始購買名牌化妝品、裝飾品等。
對於玩,近年來,孩子們花費在玩上的消費也越來越多。電子遊戲、高檔玩具、桌球、看電影,有的孩子甚至還出入舞廳、夜總會等,一個晚上的消費額不是普通工薪階層所能想象的。
一些父母,過分關心孩子的吃穿玩樂,任其消費,一些父母習慣於金錢獎勵,每當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就用錢獎勵,價碼不斷攀升,導致在很多孩子看來,金錢越多的人越幸福,金錢越少的人越悲哀。
其實,幸福不在於金錢的多少,而在於用什麼樣的思想和意念去看待金錢。因此,作為父母,應該及時讓孩子抵製金錢的誘惑。
告訴孩子:錢掙不完。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金錢是無止境的,認得貪欲也是無止境的,對待金錢要適可而止。不可一直去貪戀金錢。錢不是萬能的,買不回現在的幸福。
告訴孩子:不要被金錢利用。
要讓孩子知道,金錢是有用的,但不能用它來度量人生。更不能讓金錢牽著鼻子走。獲得金錢有許多技巧,但不能失去誠實、正直、關懷、慷慨、自我犧牲等品質。
克製貪錢的欲望
真正成功的人通常有頑強的精神和勝於常人的自控心理。增強孩子的自控心理,可以幫助他們抵禦金錢的種種誘惑,保持心靈上的堅定與純潔,更有利於他們的健康發展。
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人應該有強大的自製力來抵製誘惑。而抵製誘惑的能力則需要從小培養,這就要求父母在一些原則問題上不能動搖。家長應該告訴孩子,生活中確實存在著形形色色的誘惑,麵對誘惑,要保持誌向、潔身自好。
比爾-蓋茨認為,自己的成功隻與個人努力有關,而與金錢多少沒多大關係。確實,蓋茨所有創業的錢都是他自己在上學之餘打工掙來的,而從來沒有向父母伸過手。
眾所周知,蓋茨與妻子都十分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滿足孩子們的一些要求上,他們絕對是一對吝嗇鬼。蓋茨從不會給孩子們一筆很可觀的錢,當小兒子羅瑞還不會花錢,而女兒珍妮佛已經可以拿著一些零用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羅瑞總是抱怨父母不給自己買他最想要的玩具車。蓋茨有自己的說法,他認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蓋茨經常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思想,人生在世,一個人的生活是否幸福,並不在於他所擁有多少財富,而在於他擁有什麼樣的思想和意念。
在金錢麵前,每個人對待財富的態度是不一樣的。隻有對金錢不貪婪的人,才能用平和的心態正確對待財富。這樣培養最有效過分關注物質,甚至到了疾狂的程度,將極大地扼殺人的生命力,剝奪人感受生活和人生樂趣的能力,削弱人的創造能力,打擊人的上進心和自信心。
告訴孩子:金錢買不到幸福。
父母要告訴孩子,不要一直貪戀金錢,金錢買不到幸福。應該鼓勵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理財觀。
告訴孩子:理智的對待金錢。
隻要孩子在社會上獨立生存,就必然要與錢打交道。在與金錢打交道時候,要理智對待金錢。當孩子手裏有了錢,父母就應該指導孩子學會用錢,理智消費。
溫馨提示:
金錢能讓人擁有物質條件,但不能代替所有的美好精神品格,很多東西都是用金錢所買不到的,比如幸福。
未來社會,可怕的不是“文盲”“電腦盲”,而是“理財盲”。孩子未來的成功,也許就從理財教育開始!信用時代和投資時代對財商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父母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即讓孩子管好錢、讓錢保值和增值;用好錢,具備收支平衡意識和理性消費意識。
多讀些理財書
父母對孩子理財方麵的教育不僅要重視,還要有耐心,要通過一些理財方麵的書,對孩子進行教育。但是現在大多數理財書籍充斥著各式術語、圖表,讓人煩不勝煩,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多閱讀一些少兒理財書籍。
比如《小狗錢錢》講述的是一個童話故事:有一天,吉婭發現一隻受傷的獵狗,並把它帶回了家,錢錢是一隻會說話的狗,它教會了一個11歲的小女孩與錢打交道的方法。小姑娘不僅自己掌握了錢的使用方法,而且還幫助自己的父母走出了財務危機。利用這個童話故事,父母就能讓孩子在輕鬆的氛圍中認識金錢,學習投資、理財的科學規律,並且也從金錢的角度培養了孩子完善的性格,教孩子要正確做人。
少兒理財書在當今圖書圈極具魅力,父母就要多選擇適合孩子的書籍,讓孩子更加直接地吸取“理財的營養”。比如《看故事學理財》中,有這樣一段小故事:美國拳王泰森出身貧困,少年的他就開始參加拳擊訓練,通過不懈的努力漸漸在拳壇嶄露頭角,後來順利成為世界拳王,一度所向披靡。隨著大量財富蜂擁而來,他很快累積了4億多美元的財產。可最終卻落入破產的悲慘境地。
泰森的荒淫無度和揮霍成性,是世人皆知的。說到底,破產完全是他咎由自取。除去他那些齷齪官司所耗費的上千萬美元的律師費,以及付給前妻的贍養費外,平時出手太闊綽,也是他迅速敗光幾億美元家產的主要原因。名車、遊艇和豪宅,自然不在話下。
我們可以看到,泰森,一個億萬富翁,卻最終因為揮霍無度而變成了一個窮光蛋。父母可以通過這個故事告訴孩子,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節儉不是不愛生活,而是用更理性的態度去享受生活。金錢上的揮霍和浪費可能會使孩子在日後的生活中負債累累,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理財的重要性。
讓孩子多閱讀理財的書籍,就是教孩子理財的一個重要途徑,書中許多理財的方法可以讓孩子在麵對生存壓力時變得更加從容。因此,父母也可以利用書籍,來告訴孩子一些經濟常識。
告訴孩子:花錢要適當。
父母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用錢習慣,成長為有經濟責任心的人。比如,對5歲以上的兒童,父母就要通過零用錢來培養他花錢的基本知識。
告訴孩子:學會選擇性消費。
父母要幫助孩子學會收支計劃、建立儲蓄意識,避免陷入債務危機。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學會收支記錄,對購買的物品進行比較、衡量,做到選擇性消費。
告訴孩子:金錢不等同自我價值。
讓孩子明白生活中有更重要的目標,避免將自我價值和家庭富裕、名牌衣服等同。這方麵的問題,父母可以讓孩子以愛心捐贈的方式來培養。父母也要避免把金錢當作獎勵手段,讓金錢和成功緊密聯係,使孩子歪曲了成功的意義。
多些經濟常識
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們很重視兒童的理財教育,這種教育甚至滲透到了兒童與錢財發生關係的一切環節之中。盡管社會背景存在差異性,但這些理財教育的理念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美國:早早“當家”,終身受益。新澤西銀行的創始人法爾瓦諾在他的獨子8歲時,就教他如何管理自己的大學教育基金。當孩子15歲時,父親不幸去世。但幸運的是,“父親教給我很多規律與法則”小法爾瓦諾說。從那時起,他就開始獨立處理家族的財務事宜。許多人都認為不應該讓富人的孩子知道將要繼承的財產數額。喬布夫婦卻不這樣想,“我們的兒子知道他有一個信托基金。”喬布鼓勵兒子參與市場投資,兒子16歲時就從父母那裏得到4000美元用於投資。父母為他介紹了一個可信賴的投資顧問,但將投資決定權交給兒子。現在他已經有一筆大多數成年人都求之不得的證券投資組合了。
法國:父母幫孩子設立賬戶。法國的父母們認為應該給自己的孩子發放零用錢,他們認定,即便是小學生,都會有各自特殊的消費需要,同樣需要一筆開銷,對此父母理應予以尊重和支持。法國的父母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對他們進行“家庭理財課程”的教育,讓他們明白金錢與購買之間的“有機關係”,不知不覺地讓他們建立理財的意識。法國父母大多在孩子10歲左右時,就給他們設立一個個人的獨立銀行賬戶,並劃入一筆錢,而且這筆錢是數目不少的,有的甚至會有數千法郎。
英國:不懂省錢的人很愚蠢。英國人在理財方麵的作風為: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並把這種理財觀念傳授給下一代。理財教育在英國中小學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要求:5歲至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至11歲的兒童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11歲至14歲的學生要懂得人們的花費和儲蓄受哪些因素影響,懂得如何提高個人理財能力;14歲至16歲的學生要學習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務,包括如何進行預算和儲蓄。在英國,兒童儲蓄賬戶越來越流行,大多數銀行都為16歲以下的孩子開設了特別賬戶。有三分之一的英國兒童將他們的零用錢和打工收入存入銀行和儲蓄借貸的金融機構。
理財的目標是透過切身的錢財關係,教你的孩子自己懂得控製及管理金錢的技巧和心法,從而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財務狀況,做一個有責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