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腳踏在大地上不得不一生相伴的東西,它是最簡單的道理,也是最高尚的教育理念。生活,並不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因此,孩子獨立前你必須要教會他學會生活,熱愛生活。

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對於孩子來說當然也不例外,父母應該特別注意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如果孩子的成績上去了,卻不能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那將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更何況,沒有一個良好的身體素質,孩子又怎能有充沛的精力和高效的大腦去投入到學習中呢?因此,父母要在生活的各個方麵給予孩子關注,讓孩子不能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好身體是成功的前提

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方式很多,如:叮囑、寵愛、不讓做家務、在學習上嚴厲要求,給予孩子物質的滿足,父母通常以為這樣自己就把一切給了孩子,卻不知到,最重要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的身體,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基礎,是孩子在重壓下更有抵抗力和動力。

蘇東坡在詩中曾經這麼說過:“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就道出了一個普通家長希望孩子健康的心聲。對於家長來說,孩子是我們的一切,這句話就是真理。孩子從呱呱落地到長大成人,真是不容易。家長都期盼孩子聰明、學習好,其實最最重要的是孩子身體健康。

現代社會的生活和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身體不適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大程度上是生活起居不規律造成的。不良生活習慣持續損害人體的組織器官,人體的自愈係統便忙得無暇休息,最終身體也累垮了,生病是自然的事情。可見,擁有健康的體魄是多麼重要,家庭教育中,家長就要清楚地知道,身體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資本,更是成功的前提。

如果把身體比喻成彈簧,那勞累就是外力。當外力過大或者作用時間過長,彈簧就會永遠失去彈性。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孩子會承受不起。所以家長也不要過度地要求孩子在學習上要多麼刻苦,把所有的時間塞得滿滿當當,而不顧及孩子身體的承受能力。否則當孩子身體內部失衡的時候,他就會感覺渾身乏力,頭暈眼花,沒有心力專注於學習。畢竟真正的教育是要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其實,生活中,不注意孩子的身體,給身體帶來很大危害的例子:

拉瑪努金(Raman Jan)是20世紀國際數學界公認的數學奇才。他在33歲時因肺病去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兒時貧困,身體基礎沒有打好。他在獲得大數學家哈代的幫助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期間,總是自己弄飯吃,並常常因為做飯麻煩和沉迷於研究忘記吃飯,致使他的身體越來越弱,患上當時無法醫治的肺病,身體每況愈下,也使他喪失了在學術上繼續研究的資本。

由此可見,自己的身體,要懂得加倍愛惜,如果稍加注意,最終好身體會獲得成功。

作為父母,在適當的時候,提醒孩子擁有健康的身體,著名物理學家玻爾年輕的時候,經過父親的說教,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了。

玻爾從小就對科學癡迷,經常晚上一兩點鍾還不肯結束實驗,一味埋頭研究而不懂得休息和鍛煉。他的父親認為這是決不可取的,作為一個要想畢生獻身於科學事業的人,必須懂得休息、娛樂和鍛煉。因此,父親找他深談了幾次,一定要他改變這樣的生活方式。並且告訴他:如果繼續這樣做將失去健康,而失去健康則意味著失去工作的權利!後來,玻爾聽取了父親的意見,很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這也為他以後的實驗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使得他在物理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現在的孩子也是一樣,如果孩子在學習時,出現過度疲勞、身體不適的情況,家長仍然以透支孩子的健康來提高孩子的成績,那就不可取了。父母要讓孩子了解到,好身體才是做大事的前提,才會在以後的人生裏有資本去享受成功帶來的樂趣。

告訴孩子:好身體是成功的前提。

作為父母,應該及時的讓孩子知道,好身體是最重要的。保持身體健康,才是正確的選擇。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是,保持身體健康的最大因素在於生活有規律。那些長壽者幾乎全部都是生活有規律的人,所以家長要讓孩子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學習規律。

告訴孩子:加強身體鍛煉。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讓孩子加強鍛煉,增強體魄,為孩子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還要注意孩子的飲食健康,為孩子成長儲備力量;此外,關注孩子的作息時間、飲食習慣、讓孩子參加必要的課外活動、帶孩子進行健康檢查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飲食決定身體的好壞

合理營養是健康的物質基礎,平衡膳食是合理營養的途徑。孩子的身體發育迅速,需要吸取許多營養物質,因此引導孩子養成良好而又衛生的飲食習慣,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研究表明,孩子挑食、偏食都是非常不良的習慣,對生長發育極不利。挑食會導致某些營養素的攝入不足或過量,造成體質虛弱抵抗力差,容易生病或是過度肥胖,嚴重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有些家長會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吃飯。邊吃邊玩,一頓飯要追著喂很長時間。家長勸說半天,孩子照樣不好好吃,或者挑食厭食。不少家庭為此傷透了腦筋,什麼哄騙、威逼、利誘、打罵的手段都用上了,但效果並不明顯。

李蜜最喜歡到奶奶家了,奶奶會給李蜜做好多好吃的東西,又是肉又是菜地張羅一桌子。可李蜜呢,就喜歡吃肉,其他的蔬菜連看都不看一眼,和肉炒在一起的蔬菜也會被李蜜挑出來。

看見李蜜不吃菜,奶奶給李蜜夾了一塊胡蘿卜:“怎麼能不吃菜呢?吃一口胡蘿卜吧,它可有營養了!”李蜜正啃著大排骨,哪會吃奶奶給的胡蘿卜,她一邊啃排骨,一邊斷斷續續地對奶奶說:“我不吃胡蘿卜,我就吃肉!”看著李蜜那副貪吃的模樣,奶奶無奈地搖搖頭:“這個不懂事的孩子……”

李蜜就是個愛挑食的孩子,隻吃肉不吃菜,時間久了,就很容易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對於李蜜愛挑食的壞習慣,奶奶也隻是無奈地搖搖頭,沒有及時采用合適的方法對其進行正麵教導。當然,這一方麵是由於家長對孩子的溺愛,而另一方麵也反映了家長培養孩子飲食習慣意識的淡薄。

飲食習慣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影響,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保證健康的重要措施。作為家長,不能忽視孩子的飲食健康,父母要合理分配三餐一日三餐的食量。分配要適應生理狀況和工作需要。最好的分配比例應該是3:4:3。如果一天吃l斤糧食的話,早晚各吃3兩,中午吃4兩比較合適。葷食與素食適當搭配,取長補短,才有利於健康。葷食中蛋白質、鈣、磷及脂溶性維生素優於素食;而素食中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和纖維素又優於葷食。單吃一種食物,不管吃的數量多大,營養如何豐富,也不能維持人體的健康。

作為家長,應該改變自己的意識,抓住適當的機會,告訴孩子,身體的重要性。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就會獲得人生的一大成功。孩子飲食的習慣不能被忽視。

教會孩子:吃多樣化食物,挑食、偏食是一種不良的飲食習慣。

作為家長,要引導孩子吃多樣化食物,不讓其挑食、偏食。世上沒有哪一種食物可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因此必須吃多樣化食物,任何挑食、偏食都會妨礙孩子獲得全麵營養。如果有些孩子僅僅對個別食物有所挑剔,家長可選擇類似食物代替,但孩子嚴重的挑食、偏食行為,家長則必須予以糾正。

告訴孩子:文明用餐,不要在用餐時看電視、看書、玩耍或大聲交談。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學會文明用餐,不要在用餐時看電視、看書、玩耍或大聲交談,就餐環境要安靜,培養細嚼慢咽的習慣,輕鬆舒緩的音樂有利於人們保持愉快的情緒。父母可在餐桌上結合菜肴講些促進孩子食欲的話,或介紹營養知識。餐桌不是糾正孩子不良飲食習慣的場所,應加強平時的教育,不要在就餐時訓斥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