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馬上要上小學了,她現在最大的毛病就是不善於開口,特別是在不熟悉的環境裏,或者是麵對不熟悉的人,她都不肯說話,她這麼怯場,上小學後怎麼辦啊?”

“作為一個三歲男孩的媽媽,一直有一個問題困擾我:兒子在某些方麵特別膽小,比如不敢坐那種上下慢慢搖動的電動木馬,即使有我們保護,他還是不敢嚐試。大多數時候,我們不強迫他玩這些東西,但是有的時候還是很著急,不知道這是不是孩子的心理問題,應該給他壓力讓他鍛煉鍛煉,增加他的膽量嗎?”

經常會有媽媽反映孩子膽小的問題,尤其是在看到孩子懂事、聽話、乖巧的同時,卻發現孩子越來越怯懦怕事,也就是凡事“不出頭”,一味地往後退。於是開始著急,並尋求解決辦法。

現在的孩子之所以怯懦,先天遺傳氣質的因素是一方麵,成長環境也是一方麵,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後天的教養方式。現在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欠缺與其他孩子的交往能力,家長也往往對孩子過於溺愛保護,導致孩子難以適應新的環境,麵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的時候,容易出現害怕心理。有的家長又過分嚴厲,總是要求孩子服從自己的指令,不允許孩子有反抗的意識。孩子整日戰戰兢兢,不敢嚐試新事物,久而久之也會導致膽小怯懦。

閱讀本書,媽媽會了解到如果自己的孩子是這樣“沒出息”,身為媽媽,應該怎麼做。

媽媽應該盡可能地給孩子提供一個平等、溫馨、理解、寬容的家庭氛圍,這樣才能讓孩子充滿自信和勇氣,不再害羞、懼怕。媽媽更應該先尋找孩子膽小的原因,再想辦法改變,這樣,就可以對症下藥,針對不同孩子的不同原因,進行引導。總之,針對孩子膽小的種種表現,媽媽應寬容孩子的不足,鼓勵孩子獨立思考,消除畏難情緒,鼓勵孩子大膽表達,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別讓孩子壓抑自己的恐懼,等等。

媽媽們要知道,聽話的孩子也許是“問題兒童”,“膽大包天”的孩子未嚐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