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巨變時期,政治局麵錯綜複雜,社會經濟急劇變化,爭霸戰火頻仍,學術文化異彩紛呈。這個時期分為兩個階段,即春秋和戰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曆史進入春秋時期。原來至高無上的周王室走向衰微,各個諸侯國加強軍備,圖謀霸權,出現所謂的“春秋五霸”。
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為戰國時期,十餘個諸侯國中齊、楚、燕、韓、趙、魏、秦戰事不斷,七雄逐鹿。最終秦王嬴政兼並六國,結束戰國紛爭的割據形勢。
春秋五霸
關中地區本來是周王朝政權中心,沃野千裏,富庶充裕,但到西周末年,由於受到戰爭、災荒和政治鬥爭的破壞,建都於此的周王室的勢力也因此遭到嚴重削弱,遷都已勢在必行,於是周平王依靠晉、鄭兩國諸侯的幫助,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周東遷後,占據今陝西東部和河南中部地區。但這些領土逐漸被秦、虢等國吞沒,後來所能控製的範圍僅限於洛邑周圍,周已失去號令諸侯的權力,各地諸侯也不再定期向周天子述職和納貢,王室收入銳減。反過來周王室經常向諸侯求助財物,昔日的王者尊嚴和威望蕩然無存,與普通小國無異。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興師伐鄭,結果被打得慘敗,鄭莊公用箭射傷周王肩膀,從此周王再不敢用武力製約諸侯。
西周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麵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取代,全國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
由於周王室的衰弱,四方諸侯各自為政,未能形成統一的政治核心,各諸侯國勢必會展開軍事競爭,以各種形式奪取霸主的地位。因此可以說,強國爭霸是春秋時期特定曆史條件下的產物。
“霸主”是指當時諸侯中的主宰力量。“春秋五霸”就是5位取代周天子向其他諸侯發號施令的君主。雖然許多人習慣於說“春秋五霸”,但事實上,春秋數百年間追求並達到霸主地位的君主又何止5位,像齊桓公等人隻是其中最著名的幾個代表而已。並且由於論者取舍標準的差別,“春秋五霸”所指的是哪5位國君也有不盡相同的說法。趙岐注《孟子·告子下》以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為五霸;《荀子·王霸》則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五霸。
齊桓公首霸
齊國地處黃河下遊,在今山東省。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太公薑尚受封於齊,建國於營丘(今山東昌東東南),後來遷都到臨淄(今山東臨淄)。早年間齊國“少五穀而人民寡”,從太公開始齊國重視發展魚鹽工商,使得齊地“人物輻湊”。至春秋初年,齊國已經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傲然屹立於崤山以東。
公元前685 年齊桓公(前685~ 前643年在位)即位,任用管仲進行改革。管仲(?~前645),名夷吾,是我國古代社會傑出的政治家。他先前輔佐公子糾,桓公與公子糾爭奪王位時,管仲曾用箭射傷桓公,桓公取得君位後,不計前嫌,慨然拜管仲為相,執掌國政。管仲政治上推行國、野分治的製度,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各居其所;經濟上采取“無奪其時”、“相地衰征”等許多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使齊迅速國富兵強,從而為以後開創霸業積聚起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曆史也由此揭開春秋五霸爭雄的壯闊慘烈的畫卷。
為配合稱霸的需要,管仲根據當時的形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尊王”就是安定周王室,維護正統;“攘夷”就是北阻戎狄、南卻強楚,保衛中原較弱的諸侯國。首先,周王室雖日益衰微,但周朝長期的統治使各地諸侯形成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傳統思想,周王室仍具有相當的政治號召力,驟然取而代之,必然樹敵過多。其次,當時被稱為蠻、夷、戎、狄的周邊少數民族,乘著中原諸侯紛爭的局麵,經常向某些較弱諸侯國發動進攻,哪個諸侯國能製止少數民族的進攻,就能受到擁戴,便自然地成為霸主。所以舉起“尊王攘夷”的旗幟,既可以減少爭霸的阻力,又能夠增加爭霸的政治資本。
公元前664年,北方的山戎進攻燕國,燕莊公向齊國求救,齊桓公親自率軍北征,擊敗山戎,解救燕國。桓公回國時,燕莊公熱情相送,不覺中進入齊國境內。桓公察覺後,以周王關於諸侯相送不能出國境的規定,就地劃溝,將溝北的土地送給燕國。燕莊公感動得熱淚盈眶,迅速加入以齊為首的政治集團。公元前661年,北狄進攻邢國(今河北邢台),齊恒公糾集齊、宋、曹三國軍隊救邢。次年,北狄又攻破衛國(今河南淇縣),衛僅剩遺民5000餘人。接著,北狄於公元前659年再舉攻破邢國。齊恒公“救邢存衛”,遷邢於夷儀(今山東聊城),遷衛於楚丘(今河南滑縣),史稱“邢遷如歸”、“衛國忘亡”。齊桓公因而名聲大振,各諸侯國雲集響應,競相歸附,與齊結盟。
齊桓公崛起後,原本附屬楚國的許多諸侯國都轉向齊,這使楚國頗為氣惱,於是連年進攻鄭國,作為報複。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魯、宋、陳、衛等國軍隊擊潰追隨楚的蔡國,遂進而伐楚,指責楚國不向周王室納貢,迫使楚國承認錯誤。最後兩國於召陵(今河南郾城)會盟。
這次討伐,齊雖未勝,但使楚的北進計劃受到阻撓。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諸侯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會盟,周王室派代表參加,對齊桓公極力表彰,這標誌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齊桓公在位期間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先後滅掉30多個小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晉文公的霸業
晉是周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國,叔虞子燮改國號為晉,建都於翼(今山西翼城)。《左傳》說:“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由於晉國是“表裏山河”,雖有易守難攻的優勢,但對晉和中原的交往不利。春秋初年的晉國,實力較弱,其疆域僅包括今晉南和汾、澮地區。至獻公時,晉國發展成為北方的強國,開始與中原諸侯會盟,已經初步積累起向外爭霸的潛在能力。
春秋爭霸中,真正接替齊桓公霸主地位的是晉文公。晉文公名重耳(前636~ 前628 年在位)素有賢名,曾因內亂而在外流亡19年,先後流落齊、宋和楚地,備嚐艱難險阻,最後與秦結好,登上君位,時年已62歲。他重用趙衰、狐偃等人,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為稱霸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公稱霸主要是由兩件事奠定的。一是“勤王”,文公即位初年,周王室發生內亂,周襄王被其庶弟王子帶趕出都城,流亡逃難。次年,文公出兵平亂,護送襄王歸國。通過這次興兵勤王,晉文公除得到4座城池作為賞賜外,還有助於提升晉在中原諸侯中的威望。
二是“城濮之戰”。公元前633年,楚圍攻宋國,宋向晉告急。晉文公率軍救宋。晉軍為避開楚軍的鋒芒,未開戰前,主動“退避三舍”(古製三十裏為一舍)。最後晉聯合秦、齊、宋,出兵車700乘,在城濮(今山東範縣臨濮鎮)重創楚軍。
戰後,晉文公會諸侯於踐土(今河南原陽縣西南),與會的有魯、齊、宋、蔡、鄭、衛、莒等國,盟約規定:“皆獎王室,無相害也。”周襄王也被召來參加,並冊命晉文公為“侯伯(霸)”。晉國正式成為中原的新任霸主。
孟子說《春秋》是“其事則齊桓、晉文”。但桓公死後,齊國霸主地位緊隨著就宣告結束,而晉文公和他的後繼者將晉國的霸業時斷時續的維持到春秋末期,所謂“晉國,天下莫強焉”。
秦穆公霸西戎
秦本嬴姓,原是東方部落,周初遷到今甘肅天水附近。直到東周時秦才被周王室認可為諸侯國,原因是秦襄王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秦原來居於今隴東,後占據岐西,德公始遷至雍(今陝西鳳翔),到穆公時逐漸強大,開始向晉文公的霸業提出挑戰,展開爭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