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是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寫給自己的書。由於作者的思維具有很強的跳躍性,並采用了大量轉折性的語句,使初讀此書的人很難適應,即使讀上幾遍,也不一定能夠理解透徹。

與《沉思錄》相反的是,《智慧書》通俗易懂,讀起來輕鬆雋永,意味深長。這本由西班牙神學家、作家格拉西安寫就的智慧寶典,曾被著名哲學家尼采高度讚揚。他甚至認為在整個歐洲都沒有一本書可以比《智慧書》更加精微、曲折多姿。在1873年的一則劄記裏,尼采寫道:“《智慧書》中所昭示的人生經驗,直至今日仍能顯示出無人能及其項背的智慧與穎悟。”

當然,無論是《沉思錄》還是《智慧書》,其中所蘊涵的道理,斷然不是我們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明白的。要知道,越是經典的東西,越需要慢慢品味;越是深奧的東西,越需要深入挖掘。但是,如果想要在這浩如煙海的哲言中,尋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哲言,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對現代社會中的人們來說,生活與工作的節奏如此快速,要想真正靜下心來捧讀一本經典之作,真是感到時間不夠。

難道我們接受靈魂的洗禮、心靈的感召是如此不容易嗎?為什麼人生的經典總是需要我們有了足夠的時間,有了足夠的積澱之後才能體會?

其實也不盡然。關鍵是我們缺少一根線,一根梳理思維的線。《沉思錄》是奧勒留寫給自己的人生思考,他從來沒有想過將之傳給世人;《智慧書》是萬千智者智慧的彙集,但沒有一個完整的框架,就如鏡花水月,看得見卻摸不著。

經典需要解讀,需要歸納,需要總結,這也正是編寫《做人要看〈沉思錄〉,處世要讀〈智慧書〉》一書的目的。此書就像一個框,它框住的是兩部經典的靈魂,把這些靈魂分隔於每一個條框之內,讓我們一目了然;此書同樣像是一座燈塔,它照亮的是兩部經典中那些流傳千古的永恒箴言,把其中最精華的思想展示在我們麵前。

如果說《沉思錄》教會了人們怎樣做人的道理,那麼《智慧書》便是提供給人們如何處世的原則。

做人是我們每一個人立足於這個社會的基礎,不懂得做人的人就等於喪失了人的尊嚴與價值。處世是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上所要學習的必修課,不知道處世的人常常四處碰壁,受人排擠。做人與處世,二者缺一不可,正如我們常說的“品行”,“品”即做人,“行”即處世,兩者合二為一方是人中的佼佼者。

本書融合了《沉思錄》中的為人和《智慧書》中的處世。兩本書包含了有史以來西方最偉大的人生經典,它們會是何等的精彩與深刻呢?讓我們翻開本書,細細品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