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院拒之門外
先來認識一下羅丹吧。他出生在一個家境貧寒的基督教家庭,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羅丹自幼喜愛美術2014年8月6日,14歲時跟隨荷拉斯?勒考克學畫,並受到影響。
在此期間,他常去盧浮宮臨摹大師的名作。因買不起油畫顏料,羅丹隻好改學雕塑,並從此愛上了它。後他又隨動物雕塑家巴耶學雕塑,學到了許多雕塑的基礎。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羅丹決定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前兩年他都落選了。在第三年,當時的一位主考在羅丹名字旁邊寫道:“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係浪費。”就這樣,羅丹被巴黎美術學院永遠地拒之門外了。
為上帝服務
誰知這個時候,最支持羅丹從事藝術的姐姐因病去世了。羅丹精神上接受不了,這樣的打擊促使他去做了一名修道士。在修道院,羅丹的內心總是有無限的創作熱情。修道院長能夠看得出來,他就勸羅丹還俗,繼續自己的事業,並說:“你要用藝術為上帝服務。”羅丹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啟蒙老師那裏,並在老師的幫助下,開始了漫長的學習過程。做雕塑時,因為雇不起模特兒,他就找了一個乞丐當模特兒,這也讓他深深體會到了窮人的愁苦。
1880年,羅丹開始創作大型雕塑《地獄之門》,到1917年去世才完成了包括《思想者》、《吻》等在內的著名作品。《思想者》是被預定放在《地獄之門》的門頂上的,後來製成了一件單獨的雕塑,最初這尊雕像被命名為《詩人》,意在象征著詩人但丁對於地獄中種種罪惡幽靈的思考。
被砍掉的雙手
說到對藝術的理解,羅丹總和別人不太一樣。有一年,他應法國作家協會邀請,為作家巴爾紮克雕像。巴爾紮克是大文學家,長得又矮又胖,怎樣才能塑造出表現作家美好形象的雕像呢?為此,羅丹整夜無眠,傷透了腦筋。經過反複琢磨,羅丹決定著力刻畫作家的精神美,雕塑出一位磊落胸懷和智慧的人。前後花了七年時間,終於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隨後,羅丹叫來幾位學生,讓他們一起來欣賞。其中一位學生用眼睛盯住雕像的手上,說:“這手像極了!老師,我從來也沒見過這麼奇妙而完美的手啊!”。沒想到,羅丹想了一會兒,猛地找來一把斧子把雕像的雙手砍去了。學生們呆了,誰知羅丹卻平靜地說:“這雙手太突出了!它已經有了生命,不再屬於這尊雕像了。真正完美的藝術品,沒有哪一部分會比整體更重要。”
加萊義民
在羅丹的一生中,《加萊義民》是一組英雄的紀念碑群雕。講的是英法百年戰爭時期,六位加萊市市民悲壯就義的場景。當時法國加萊城被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的軍隊攻擊,眼看就要陷落,全城人民被迫向英王求和。英軍便提出條件,要六位最受尊敬的加萊市民身穿麻衣,頸套繩索,光腳走到英國軍營交獻該城鑰匙並將被處死。於是,羅丹於1884—1886年應加萊市政府的請求,創作了這組震撼人心的群雕。
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
在美國南達科他州地區的拉什莫爾山山峰上,雕刻有四位美國總統的巨大雕像:華盛頓、傑斐遜、羅斯福和林肯。這個巨像群就是“美國國家紀念碑”,它是由美國著名畫家和雕塑家格桑?博格勒姆在1927年至1941年間創作並初步完成的。雕塑和周圍美麗的湖光山色融為一體,具有永久性的曆史紀念意義。
這是誰的主意
是誰要在拉什莫爾山山峰上,雕刻四位美國總統呢?1923年,南達科他州史學家多恩?魯賓孫突然萌發出一個想法,就是要在拉什莫爾山的花崗岩上雕刻美國開國元勳的雕像,以此作為弘揚美國精神的象征。不料,魯賓孫的想法引起了雕塑家格桑?博格勒姆的注意。
不久,魯賓孫邀請博格勒姆先來察看地形。博格勒姆看到拉什莫爾山上的花崗岩,不由感慨萬千,覺得這是雕鑿四位總統最理想的地方。博格勒姆打算以巨大的總統像雕刻來創建一個“民主聖地”,計劃要雕鑿到他們的腰部,但由於資金、自然條件等原因和他的過早去世,這一工程最後未能完成。
工程開始
如果你到過拉什莫爾山,會發現頭像的雕刻采用了高浮雕寫實的手法,突嵌在高大的山峰上。每尊頭像的高度約為18米,總麵積約為200平方米,其中鼻子長度約7米,嘴的寬度為2.6米,眼睛寬1.5米。
博格勒姆在接受工程後,首先製作了一幅1:10的設計圖,通過後按圖塑造出等於真實大小的十二分之一的每個頭像的石膏模型。雕像從左向右是開國元勳喬治?華盛頓,《獨立宣言》的起草者托馬斯?傑斐遜,奠定20世紀美國基礎的西奧多?羅斯福和解放黑奴的領導者亞伯拉罕?林肯。隻見他們目光前視,儀表莊嚴,代表著美國業績的四大象征。其中,華盛頓像是一座胸像,肩部和胸部依山形雕刻,是四個巨人肖像中唯一的胸像,其餘三人隻有頭部形象。
未完成的作品
石膏模型完成後,博格勒姆用水平棒作垂直測量定出基準點,並放大標定在山岩的位置上。接著,工人們以此點為起始,在一隻用手搖絞車來控製的吊箱上進行“畫線”和“雕刻”。“雕刻”中采用了基點定向爆破,並用鑽機和炸藥在預定的位置上對碎石進行處理。據說,到雕像基本完成,共炸下碎石45萬多噸。
據介紹,博格勒姆在60歲時才開始了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的工程,並把全部精力傾注在這個作品中。1941年3月,作品還未全部完工,格桑?博格勒姆卻意外去世了。無奈,餘下的工作隻能由他的兒子林肯?博格勒姆來完成。林肯?博格勒姆也是一位雕塑家,他隻完成了紀念碑的頭像部分,格桑?博格勒姆原想雕到人物腰部的想法未能實現。即使如此,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的意義依然不同凡響。凡是來到這裏的人,都會遠遠地佇立,並投以無限的景仰,現在它已成為美國的一大標誌之一。
美國國家紀念碑
拉什莫爾山海拔1800米,山上的四個巨人雕像高達18米,莊嚴威儀,氣勢磅礴。1927年8月,時任美國總統柯立芝主持了國家紀念碑的開工儀式。其間由於資金不足、天氣惡劣和岩層厚度等自然條件發生變化等原因,工程曾幾次中斷,導致全部完工用了14年,實際施工隻有6年多。1930年,華盛頓頭像揭幕。1936年,傑斐遜頭像揭幕。1937年,林肯頭像揭幕。1939年,羅斯福頭像揭幕。
布魯塞爾第一公民
布魯塞爾是比利時王國的首都,距離市中心廣場不遠的埃杜弗小巷,有座聞名於世的銅像,這就是“小於連”的雕像。
這座青銅雕像高約50厘米。隻見一個孩子頭發微鬈,一隻略向上翹的小鼻子,嘴角掛著微笑,眉宇間透出天真活潑的神態。他赤身裸體,叉腰挺肚,無拘無束地在人們麵前“撒尿”,實際上是自來水。水像涓涓細流,永不停息地澆注在雕像下麵的水池裏。布魯賽爾居民十分喜愛這座銅像,親切地稱他為“第一公民”。可你知道這尊雕像的來曆嗎?原來,這裏有一段有趣的曆史故事。
日耳曼人入侵
布魯塞爾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公元10世紀,比利時中部的森納河一帶還是一片沼澤地,甚至有些地方還覆蓋有茂密的森林。
後來,有一位名叫查理的法國公爵,來到在森納河上的聖熱裏小島,並在島上築起要塞和碼頭,建起了房屋,這就是最初的布魯塞爾。到了15世紀,布魯塞爾已成為一個有名的居住地,被日耳曼人統治著。布魯塞爾人對此十分反感,並經常發動小規模起義,反抗外族統治。為了製服布魯塞爾人,日耳曼人想用炸藥把這個地方的人統統炸毀。這樣一來,即使那些活過來的人,也無家可歸。
一泡尿救了一座城
有一天夜裏,日耳曼士兵乘著漆黑來到名叫埃杜弗的僻靜小街,並在此埋下了許多炸藥。他們看了看周圍,發現這裏的人們已進入夢鄉了。等一切布置好後,他們迅速地點燃了導火線,悄悄地溜走了。
眼看一座城就要被炸毀了。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導火線燃著火花往前燃燒著,情況萬分危急。危急關頭,一個叫於連的小男孩子摸黑起來撒尿。他迷迷糊糊地走到牆根,突然發現有火花,便自言自語地說:“啊,一根繩子著火了,真有趣,還有響聲呢。”於是,小於連調皮地對著火花撒起尿來,正好把燃著的導火線給澆滅了。可以說,是小於連無意中拯救了布魯塞爾和全城的百姓。第二天清晨,看到這根被澆滅的導火線,人們都嚇出了一身冷汗。當他們聽說是小於連救了大家的命,萬分感激,都忍不住跑到於連的家裏,擁抱他,把他當成了一個小英雄。
穿中服的“小於連”
為紀念這一事件,1619年布魯塞爾人請來雕塑大師捷羅姆杜克思諾,為小於連精心製作了這尊銅像,並把他樹立在於埃杜弗街上。
1690年冬天,巴伐利亞總督特地贈“小於連”一套刺繡禮服,目的讓他在寒冷的冬天抵禦風寒。沒想到,這讓許多人都拿來衣服相贈,其中有一些國家的國王,還有處在底層的老百姓,現在都被陳列在布魯塞爾市中心的國家博物館。其中,還有我們中國相送的兩套,一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裝,另一套是北京市政府在1979年慶為祝布魯塞爾建城1000年贈送的一套漢族對襟小褲褂。據說,每到我國國慶日,布魯塞爾人就把這套對襟小褲褂給“小於連”穿上。
布魯塞爾的象征
現在,“小於連”雕像已成為布魯塞爾的象征。然而,在1747年它曾被法國士兵看中,並偷偷地盜走了。而這件事,卻激怒了布魯塞爾的老百姓,他們向法國國王提出強烈抗議。最終,法國國王為平息民憤,隻好下令將小孩銅像送回來,同時還附送了一套王宮禁衛軍禮服,封“小男孩”為聖路易軍團騎士。此後,小男孩銅像又遭十幾次被盜、被藏匿的厄運,可最終還是存留至今,成為了布魯塞爾市的象征。
尋找珍奇的蝴蝶
在柬埔寨境內,有一片濃密的原始森林,生活著許多珍奇的鳥類和蝴蝶。1861年,法國博物學家亨利?穆奧來到這裏,目的是找尋珍稀的蝴蝶標本。
有一天,他雇了幾名當地向導,一起向茫茫森林進發。在進入森林的第五天,他們依舊一無所獲。要知道,這裏到處都有蟒蛇、猛獸,充滿恐怖氣息。就在大夥感到絕望,準備退卻時,眼前出現了一座神秘的建築群,隻見五座巨大的石塔映入眼簾。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人們相互猜測。
叢林中的明珠
這個規模宏大的建築,讓亨利驚呆了。回去後,他寫成了旅遊探險記,將自己在柬埔寨的所見所聞記錄了下來,才讓這一叢林中的明珠得以麵世。其實,這些石雕建築就是吳哥古跡,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吳哥古跡位於柬埔寨北部暹粒省境內,距首都金邊約240千米。是誰在什麼時候修建了吳哥古跡呢?
根據有關記載,以及對吳哥的考古發現,人們找到了它的真正主人。在公元9世紀至15世紀,高棉人建立了吳哥王朝,而吳哥正是柬埔寨的王都。吳哥古跡就建於這一時期,前後經曆400多年才完工。然而在1431年,吳哥城卻遭到外族入侵,許多金銀珠寶被洗劫一空,整座城很快被湮沒在叢林裏了。
最龐大的宗教建築
說到吳哥古跡,都有什麼樣的建築呢?這些建築有吳哥城、吳哥寺、巴肯寺和巴雲寺等。其中少部分已變成了廢墟,大部分還保存完好。可以說,在眾多的建築中,以吳哥城和吳哥窟的建築最為壯麗。吳哥城稱為“大吳哥”。
吳哥城是當時吳哥王朝的都城,是一座正方形城市。城牆周邊長約13千米,牆高7米,厚3.8米,都是用巨大的石塊壘砌而成的,有的石塊重達8噸。城牆外有壕溝環繞,溝上有大橋,還有護城河。城內有寬闊的街道和寶塔、寺院、拱橋等。令人吃驚的是,寶塔外麵的石壁上雕刻的佛像形態各異,寺內的回廊壁上也全是浮雕,栩栩如生。整座城共有5個門,高約20米,門頂上都矗立有一尊佛像。在樓門外側有27尊巨大的神像,光神像的頭就有3米高,顯露的表情是微笑,讓人不由得為之讚歎。
地位最高的吳哥窟
接著,就來認識一下吳哥窟吧,它可是吳哥古跡中最負盛名的建築,地位最高。吳哥窟的意思是“首都的寺院”,也被稱為吳哥寺,或稱“小吳哥”,是吳哥地區印度教的神廟。
吳哥窟位於吳哥城的南郊,也是柬埔寨的聖廟之一。據說,在修建期間,動用了全國最好的工匠、彩繪師、建築師以及雕刻家,有1500萬人用時30多年才完工。也的確如此,整個建築堪稱一絕,其中有重達100千克到1000千克的石料,都是一塊塊擺上去的。毫不誇張地說,無論是在結構、比例、均衡,還是在雕塑上,吳哥窟都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古跡之一,難怪人們把它與中國長城、埃及金字塔、印度婆羅浮屠並稱“東方四大奇跡”。現在,要是你留心的話,會發現在柬埔寨的國旗上,都能找到吳哥窟的剪影,主要是象征柬埔寨悠久的曆史和文化,可見它的地位有多高。
巴雲寺
巴雲寺位於吳哥城中央,是大吳哥的主要建築,建於12世紀末期。從寺門向東,可以看見三層方形台基,每層都有回廊,廊內裝飾有淺浮雕和小石塔,塔內供奉有神像。第三層台基中心,是一座高45米的中心大塔,名叫金塔。在它的周圍,有16座中型塔和幾十座小塔,構成了壯觀的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