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戲劇電影1(2 / 3)

古希臘三大悲劇家

希臘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也是西方戲劇的源頭。據說,戲劇最初源於酒神祭祀,當時舉行祭祀時,會有盛大的合唱隊合唱酒神讚美歌。這些合唱隊員身穿羊皮,戴羊角,扮成“山羊人”。每次,合唱隊在神壇前,會先講述有關酒神的故事,接著隊員們會唱起讚美酒神的歌曲。大約在公元前534年,雅典人在合唱隊的歌舞表演中,首次加入了一個演員,到埃斯庫羅斯時,演員增加到兩個,並逐步增多,有了人物對話,發展成了戲劇。

說到戲劇,不能不說這些大戲劇家,他們就是古希臘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

悲劇之父

埃斯庫羅斯是古希臘悲劇的奠基者,被譽為“悲劇之父”。他出身貴族,年少時經曆過雅典君主的暴政,還參加過反對波斯入侵的馬拉鬆和薩拉米戰役。據說,他一生共寫過90個劇本,流傳下來的隻有7部完整的悲劇,大都取材於神話故事,其中最為傑出的作品要數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普羅米修斯”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先知先覺”,也是希臘神話中造福人類的神,相傳他曾盜取天火給人類。《被縛的普羅米修斯》描寫了普羅米修斯同情人類,凡是能給人類帶來幸福的事物都傳給人類,不料卻遭到天帝宙斯的懲罰,最後被釘在懸崖上受苦刑的情景,有濃重的悲劇氣氛,也揭露了宙斯的殘暴和專橫。

戲劇藝術的荷馬

接著,來認識一下索福克勒斯。他是雅典奴隸主民主製繁榮時期的悲劇詩人,提倡民主精神,相信命運的力量,推崇人與命運的鬥爭。據說,他有劇作120多部,至今隻剩下7部,大都取材於神話傳說,注重對人的刻畫。可以說,他把古希臘悲劇藝術推向了高峰,被史學家稱為“戲劇藝術的荷馬”。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故事講的是,一位牧羊老人撿到一個孩子,取名俄狄浦斯。原來,這個可憐的孩子是底比斯國王的兒子,底比斯國王從神示中得知自己的兒子命中注定要殺父娶母時,就將他拋在山中。結果一切都應驗了,俄狄浦斯悲痛欲絕,就刺瞎了自己的眼睛,他的母親也因羞愧自殺。俄狄浦斯是西方文學史上一個不朽的典型形象。

舞台上的哲學家

最後來認識一下歐裏庇得斯,因為研究過哲學,他被稱為“舞台上的哲學家”。歐裏庇得斯是雅典奴隸主民主製衰落時期的悲劇詩人,他不相信命運的力量,認為人的力量大過神的力量,雖說他的作品都取材於神話故事,可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歐裏庇得斯一生創作有92部作品,流傳至今的有18部,其中代表作為《美狄亞》。

故事講的是,科爾喀斯國王的女兒美狄亞,幫助伊俄爾科斯國王埃宋的兒子伊阿宋,從科爾喀斯取回了金羊毛,得到了伊阿宋的愛情。幾年後,伊阿宋為了娶科林斯的公主為妻,非要與美狄亞分手。美狄亞異常痛苦,就決定報複,她讓兩個兒子將一件遍染磷火性毒藥的新衣送給公主,結果公主被燒死。國王聞訊,前來救助時也被燒死。事後,美狄亞又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孩子,逃往雅典,得到了雅典王的庇護。

永遠的哈姆雷特

說到哈姆雷特,人們會立即想到莎士比亞。的確如此,《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一生最重要的劇作,他創造的哈姆雷特形象深入人心。根據統計,在近百年來,每12天就會有一本關於哈姆雷特的論著問世,真可謂有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正是塑造哈姆雷特的戲劇大師,傳世的作品很多,影響非常廣泛。然而,在他的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接下來,就讓我們走近大師。

天才大師

現在人們都知道,莎士比亞是個無所不知的天才。1564年,莎士比亞出生在英國斯特拉特福鎮一個市民家庭,父親是從事皮革手套的製作和銷售的富商、鎮長。他在當地一所教授拉丁文的學校學習過古典文學、哲學、詩歌、邏輯等,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後因父親破產,不得不在14歲時輟學回家。

莎士比亞隻好開始自謀生路,據說因生活拮據曾潛入鄉紳的莊園獵鹿,後逃往倫敦。這以後,他做過馬夫、雜役、雇傭演員,隨後成為劇院的導演。這些豐富的社會閱曆,為他以後的戲劇創作奠定了基礎。當時,莎士比亞還經常改編舊劇本、創作新劇本,滿足倫敦幾家劇院的需要。

哈姆雷特的故事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重要的作品。年輕英俊的王子哈姆雷特,回國奔喪,父親的死使他痛不欲生,而母親又匆匆改嫁給登上王位的克勞狄斯,也就是哈姆雷特的叔叔。就在這時,已故的丹麥老國王陰魂不散,對哈姆雷特說:“我是你父親的亡魂,你一定要替父親報仇!”原來,是叔叔克勞狄斯殺死了哈姆雷特的父親。克勞狄斯老擔心侄子來複仇,就利用哈姆雷特的戀人奧菲利婭去試探他,不料被哈姆雷特識破。

有一次,哈姆雷特借戲班到宮中獻藝,證實了鬼魂的話。當天晚上,哈姆雷特見克勞狄斯正在祈禱,想趁機殺了他,可擔心他的靈魂升上了天堂,而沒有下手。

典範之作

於是,哈姆雷特來勸母親疏遠自己的叔叔,卻誤殺了奧菲利婭的父親。與此同時,他發現奧菲利婭也是她的父親效忠克勞狄斯的工具,便要同她決裂。奧菲利婭遭受打擊,最後溺水而亡。後來,克勞狄斯挑唆奧菲利婭的哥哥與哈姆雷特決鬥,結果兩人都中劍而亡。這時,王後大叫著倒在地上,中毒身亡。哈姆雷特臨死之前,在朝堂上宣布克勞狄斯殺兄篡位的罪狀,並用劍將他刺死。

哈姆雷特為父親報了仇,也失去了最愛的戀人,充滿了濃厚的悲劇情結。這部劇作是莎士比亞的悲劇代表作,雖然取材於一個古老的丹麥傳說,反映的卻是17世紀初的英國。在莎士比亞的筆下,這一故事被融入了莎士比亞時代英國的現實,稱得上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典範之作。

梨園弟子

爺爺是個戲迷,每到周末,總愛看河南衛視的節目《梨園春》,還不時地冒出幾句“梨園弟子”、“梨園行”之類的話。坐在一邊玩的小明就納悶了,這梨園弟子是什麼人,怎麼不叫桃園、蘋果園弟子?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裏就簡單地做一下介紹。

最初的藝術學院

說起這梨園,它原本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具體地說,就是皇家禁苑中,與棗園、桑園、桃園等園子並存的一個果木園。這些果木園中設置有離宮、別殿、酒亭、球場等設施,是供皇帝、皇戚、貴臣等宴飲遊樂的場所。後來,唐玄宗李隆基倡導,梨園的性質起了變化,由一個單純的果木園,逐漸成為唐代規模最大的培訓演員的地方。李隆基酷愛音樂,當然他會對梨園格外關照。

在平常,除了請專門的人士來教習,還請當時有名的文人雅士為他們編撰節目,像唐朝著名的詩人李白、賀知章等人,都為梨園編寫過節目。於是,這裏成了曆史上有名的集歌、舞、戲於一體的練習場所。可以這麼說,我國曆史上,這是第一座集音樂、舞蹈、戲曲的綜合性“藝術學院”。因此,在“梨園”這個地方培訓過表演行當的,都叫“梨園行”。在這裏學習過的人都叫“梨園弟子”。

作曲大師李隆基

關於梨園,有必要說一說李隆基這個皇帝。他在位期間,任用賢臣,勵精圖治,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鼎盛時期,稱為開元盛世。但他也是個風流天子,藝術上很有才氣,彈拉吟唱樣樣精通。在8世紀上半葉,就世界音樂範圍而言,李隆基堪稱是一位少有的作曲大師。他一生中參與創作的音樂作品甚多,其中大部分是器樂獨奏曲、合奏曲和大型歌舞曲。

因為這個愛好,他在皇宮裏培訓了一批樂工和藝人,不忙國事的時候,唐玄宗就和他們一起吹吹打打,粉墨登場,自娛自樂一番。據說,有一回,丞相府派人送來了幾本外國使節的文書,著急等著皇帝審批。就在他正要提筆的時候,忽然聽到隔壁在排戲,一時間鑼鼓震天,演唱委婉動聽。聽著聽著,唐玄宗就著了迷,光顧打拍子了,竟忘記批文書這回事!

批錯文書出梨園

所謂“皇上不急,太監急”。在一旁的太監心急如焚,趕忙催促。等唐玄宗明白過來,看也不看,朱筆一揮完事。可是,他怎麼都沒想到,由於隻顧著聽戲,亂點了鴛鴦譜,把天竺國的文書和琉球國的文書批差了。這下壞了,不僅耽誤國事,一旦被傳出去,有損唐朝大國的顏麵。於是,唐玄宗大怒,下令把戲班子趕出皇城。這時候,有一位禦前太監出來勸阻,說:“如果把他們趕走,往後要是皇上再想聽戲,可就難了。都怕殺頭,誰敢跟皇上演戲啊。”唐玄宗一聽這話,覺得有道理,就命這位太監在皇家禁苑中找一個地方,修建亭台樓閣,專門來安置這些演員。 這片皇家園子中種植了好多梨樹,春暖花開季節,梨花競相綻放,潔白如雪。說來也巧,唐玄宗的戲癮來了,要來聽戲。演員們早已準備著,他們穿紅戴綠,在梨花樹下引吭高歌。由於表演出色,加上這裏環境特別好,唐玄宗大悅,提筆就是四個字“梨園弟子”。後來,經過演變,凡是戲曲演員,都被統稱為“梨園弟子”,戲曲界叫做“梨園行”。這回你知道了這些稱呼的來曆了吧。

臉譜美佳佳

“藍臉的竇爾敦盜禦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一首《說唱臉譜》唱遍了我國的大江南北,這首歌用膾炙人口的歌詞,把京劇中每張不同的臉譜代表的人物性格活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

在京劇舞台上,臉譜就是演員用五顏六色的塗筆,在臉上描繪出種種紋樣的圖案。這種特殊的化妝方法,既不是一般的麵譜,也不同於麵具,是我國戲曲中特有的一種獨具風格的藝術形式。它以誇張的色彩和線條藝術,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觀眾一看臉譜就知道這一角色的類型,可謂匠心獨具。

起源於麵具

臉譜的產生有悠久的曆史。大約在南北朝北齊時期,蘭陵王高長恭,性情勇猛,武功高強,但相貌俊美得卻像個女子,所以每逢打仗,他都要戴上一個麵具,用來顯示威風。唐代歌舞《蘭陵王入陣曲》裏,扮演蘭陵王的演員就要戴上麵具。這就是戲劇中臉譜的起源吧。

別看臉譜塗得臉上五顏六色,但要把臉譜畫得幹淨、傳神、美觀就不那麼簡單了,不是想怎麼畫就怎麼畫的。根據描繪著色的方式,臉譜基本上分為揉、勾、抹、破四種類型。每一種都有特殊的要求,比如,勾臉就是色彩絢麗,圖案豐富,複雜美麗,五彩繽紛,有的還貼金敷銀,華麗無比。而且,臉譜的色彩搭配必須與角色的服飾相符合,兩者映襯,才更顯得美觀,所以說臉譜是個大學問,非常精深。

主色顯本色

臉譜體現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特征,讓人一目了然。它多達幾百種,每個臉譜都有一種主色,以構成人物的基本色調,其他色彩有烘托主色的作用。舉幾個例子來說,紅色表示忠勇、正義,如關羽、薑維、常遇春;黑色表示剛直、果敢,如包拯、張飛;黃色的臉譜表示凶狠殘暴,如宇文成都、典韋。而藍色或綠色的臉譜,則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竇爾敦、馬武等;白色的臉譜一般表示奸臣、壞人,如曹操、趙高等。

總的來說,這種主色是為了誇張眉、眼、嘴、鼻和腦門五個部位的,讓麵部的表情豐富多彩。不過,臉譜的用色也不是絕對的,有靈活性。比如,同樣都是紅色,在關羽的臉上,代表著赤膽忠心,在太監劉瑾的臉上則是代表了養尊處優、權壓朝臣的神情。在《水滸》戲中,晁蓋雖是“黃色三塊瓦臉”,但並不代表他凶暴、沉著,而是說明他的臉色發黃,加上印堂勾畫一個橢圓紅光,一看就知道,他是位堂堂正正的老英雄,值得尊敬。

刻畫角色傳神

臉譜的作用,除表示性格外,還可窺出角色的情況。比如,包公眉頭緊鎖,表現了他苦思操心的神態;孫悟空的猴形臉,暗示了他本是猴子;魯智深的臉譜畫的是一對螳螂眉,用舉臂相向的螳螂表示怒眉,既傳神,又有裝飾性,還準確地刻畫了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

在京劇臉譜中,楚霸王項羽的臉譜最為獨到了,被稱為“無雙臉”,是項羽專用臉。曆史上,楚霸王是個美男子,可是因他殺人無數、性情凶暴,所以被畫成了花臉;又由於他的悲劇人生,在兩隻眼睛上,特別畫了兩大塊向下斜掉的黑道兒,明擺著是一副哭喪臉。可見,京劇臉譜的“取形”既是裝飾手法,又是象征手法,不僅具有強烈的民族藝術特點,還能表達廣大人民的感情和愛憎,寓意褒貶。

跑龍套咋回事

升堂! 威武……在衙役們洪亮的喊聲中,縣官老爺身穿戲服,端坐廳堂,開始辦案。這是我們在戲曲中常見的場麵,如果你仔細觀看,就會發現出演衙役、校尉、士卒、嘍囉和宮女等角色的演員,一般都身穿圓領對襟大袖的龍套衣,所以,被人們稱為龍套。

作為戲曲中的一種角色行當,龍套一般以一組人比如4個或8個,來代表一群人,多到代表千軍萬馬。俗話說,“三五步行天下,七八人百萬雄兵。”他們在雙方交戰時,搖旗呐喊,手中常拿著門槍旗、紅門旗、飛虎旗或風旗、水旗、火旗、雲牌等,因此,又把龍套叫作“打旗的”。在台上跑那麼一兩個大圈子,就算是跑了千百裏路,聲勢浩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