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
公元7世紀,地處我國西南的吐蕃(今西藏地區)開始強大,其三十二世讚普鬆讚幹布是個“驍勇多英略”的領袖。貞觀八年(634),17歲的鬆讚幹布派遣使臣到長安(今陝西西安),向唐王朝求婚聯姻,唐太宗李世民開始沒有答應。6年後,吐蕃王鬆讚幹布再次派使者祿東讚攜帶禮物到長安,參拜唐太宗,並提請訂立婚約。唐太宗被吐蕃王的誠意感動,最後決定將宗室女文成公主許配給鬆讚幹布。
貞觀十五年(641)春天,鬆讚幹布派祿東讚到長安來迎接文成公主,唐太宗則派禮部尚書江夏王宗室李道宗陪同文成公主進吐蕃。
漢藏友好《步輦圖》
《步輦圖》就是吐蕃使者祿東讚朝見唐太宗,兩人會麵時的場景。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由六名宮女抬著的坐榻(又稱步輦)上,另有三個宮女分別在前後掌扇和持華蓋。唐太宗麵前站立三人:最右者,身穿大紅袍,是這次儀式的引見官員;中間是吐蕃的使臣祿東讚,拱手而立,發型和服飾與中原地區不同;最左為一穿白袍的內官。
唐太宗的威嚴,使臣祿東讚的幹練、謙和,引見官員和內侍的恭謹,年輕宮女的天真活潑,都各具特點,躍然絹上。全畫以細勁的線條塑造人物形象,線條純熟,富有變化和表現力;設色濃重、鮮豔,是一幅出色的工筆重彩人物畫作品。圖中的唐太宗麵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範與威儀。這幅作品也象征著漢、藏民族友好交往的曆史畫麵。
癡迷的大藝術家
閻立本是唐朝有名的畫家,能畫出傳神的作品,和他細致的觀察分不開。在他還沒成名的時候,有一回他聽說荊州一座寺廟裏,有梁代大畫家張僧繇畫的壁畫,就長途跋涉趕去觀摩。頭一天,他草草地看了一遍,很是掃興,覺得畫功也很平常,不過是徒有虛名罷了。第二天,他又走進寺廟,對壁畫重新做了一番揣摩。這回仿佛看出一些門道,認為倒也算得上是近代一位好畫家。
回到住處的閻立本,一夜沒有合眼,翻來覆去睡不著,心裏像有什麼放不下的事。第三天一清早,他又情不自禁地來到寺廟,對壁畫的布局、著色、人物神態,進行了一番深入細致的觀察體味,這才感到妙不可言,連連點頭說:“果然名不虛傳!”於是他被壁畫深深吸引住了,起初站著看,站累了就坐在地上看,坐累了就側身躺在地上看。後來,他索性就住在廟裏了,一連十幾天,整天仔細揣摩、研究。
《鎖諫圖》
《鎖諫圖》傳為唐閻立本畫作,現在所見的雖為元、明摹本,但仍不失其原有風格。表現的是十六國漢廷尉陳元達向皇帝劉聰冒死進諫的情景。生性荒淫奢侈而殘暴的劉聰,耗巨資為寵妃建宮殿,陳元達冒死進諫,被暴躁的劉聰下令將他全家處斬,後被劉貴妃解救。畫麵表現的就是陳元達用鐵鏈將自己鎖在樹上的情景,氣氛緊張,人物表情十分傳神生動,堪稱精品之作。
揚州八怪有多怪
清朝乾隆時期,在江蘇揚州有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後來被人們稱為“揚州八怪”。一般是指鄭燮、金農、羅聘、黃慎、高翔、李鱓、汪士慎、李方膺八個人。此外,也有說有高鳳翰、邊壽民、閔貞等,說法很不統一。
“揚州八怪”究竟“怪”在哪裏?有人認為他們為人怪,事實並非如此。這些人大都經曆坎坷,有著不平之氣,對貧民階層深表同情。最為重要的是,他們在藝術創作上不受古法的約束,在題材的選擇上另辟蹊徑,將平民生活用品加入畫中,擴大了花鳥畫的範圍。或許這才是他們真正讓人們稱為怪的一大原因。
鄭板橋和《竹石圖》
鄭燮號板橋,也叫鄭板橋,是清代名士中最有個性的一位,列於“揚州八怪”之首。他的怪,從一幅《墨竹圖》和《難得糊塗》的書法即可看出。此外,到山東上任時,他先在舊官衙牆壁上挖了百十個孔,通到街上,說是“出前官惡俗氣”,表示要為官清廉。
清康熙年間的板橋,坐對紙窗竹影,鋪開筆墨畫起了他最愛的竹子。板橋的《竹石圖》,竹子畫得艱瘦挺拔,節節屹立而上,直衝雲天。他畫的葉子,每一片都有著不同的表情,墨色水靈,濃淡有致,逼真地表現了竹的質感。在構圖上,板橋將竹、石的位置關係和題詩文字處理得十分協調。竹的纖細清颯的美更襯托了石的另一番風情。這種叢生植物成為板橋理想的幻影。板橋的竹子,連“揚州八怪”的金農都感歎說:“我畫的竹子遠不如板橋的有風度啊。”
絕不粉飾太平
在“揚州八怪”中,除鄭板橋、李鱓、李方膺做過小小的知縣外,其他人均一生至死不願做官。他們一生的誌趣大都融會在詩文書畫之中,絕不粉飾太平。他們用詩畫反映民間疾苦,發泄內心的激憤和苦悶,表達自己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八怪”最喜歡畫梅、竹、石、蘭。他們以梅的高傲、石的堅冷、竹的清高、蘭的幽香表達自己的誌趣。其中羅聘還愛畫鬼,他筆下的鬼形形色色,並解釋說“凡有人處皆有鬼”。這哪是在畫鬼,看來是想通過鬼態撕下那些欺壓貧民的貪官汙吏身上的人皮,還原他們的本來麵目。
鬆竹梅歲寒三友
談到“揚州八怪”的畫,有辛酸、有個性、有不屈,這些畫畫到了骨子裏,即使是今天的人來看也不過時,多是市井趣聞,針砭時弊,少了皇家畫派的工整。鄭板橋擅長畫竹,汪士慎愛梅、而李鱓尤愛鬆樹,《三友圖軸》中,以墨筆寫鬆、竹、梅三友。蒼鬆高大挺拔,聳立於天地之間。枝幹盤曲,梅枝橫斜於鬆石之間,濃墨點苔,圓筆寫花,竹葉臨風飄逸之姿。同時也表明三人深厚的友情。
最有趣的是,唐代李白“醉酒成詩篇”。“揚州八怪”中也不乏“醉酒成畫”之人,李鱓醉酒後所作的《鬆柏長春圖軸》一畫,鬆柏頂天立地,纏繞而生,枝幹蒼勁老辣,有水有石頭,自得天趣。有關專家認為,揚州八怪之所以“怪”,是因為他們的創作與清朝皇室畫派有著天壤之別。
難得糊塗
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題過幾幅著名的匾額,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難得糊塗”與“吃虧是福”這兩幅。在鄭板橋寫的“難得糊塗”的字幅下,有他題的一行款跋:“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這應該是鄭板橋對“難得糊塗”的解釋,同時也反映了鄭板橋對自己處世哲學的一種解釋。
史前盧浮宮
大多數人都知道,盧浮宮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宮殿,這裏珍藏有許多稀世珍寶。可你聽說過史前盧浮宮嗎?1940年,人們在法國多爾多涅省發現了一個洞窟,這就是拉斯科洞窟。洞中保存有大量史前時期的繪畫和雕刻,其中各種圖像種類繁多,而且製作方法各有特色,被譽為“史前盧浮宮”。
最早的繪畫
繪畫是從哪裏開始的,沒有人能說得清楚。可據考古學家對拉斯科洞窟壁畫考察,發現這應該是最早的人類繪畫。不過,這些繪畫都有2萬多年的曆史,在此生活的原始人類畫它們做什麼,難道也是為了欣賞?怎麼可能?許多人都難以置信。有人提出,原始人畫畫可能是一種出於生存需要,能幫助他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動物,利於捕獵。
也有人認為,這可能是原始人采取的巫術,為的是保證狩獵成功的儀式。為什麼呢?在這些所繪的動物身上,人們發現有投擲器的箭頭,與長矛相類似。或許原始人有這樣的認識,隻要畫出這些要捕獲的獵物,真實的獵物也會屈服吧。
驚世傑作
有趣的是,拉斯科洞窟的發現也是個偶然,幾個孩子在追逐野兔時偶然撞到的,後來才引起更多人的關注。隨後一些專家來到拉斯科洞窟,發現這裏所繪的圖案以野牛、馬、鹿等動物為主,雖然畫風比較粗糙,但線條自然奔放,簡練有力,表現了史前時期的人類生活,讓現在的許多藝術家也驚奇不已。
這些動物圖案,大都繪製在洞頂或洞壁上。特別是洞內有一個外形不規則的圓廳,十分壯觀,而洞頂畫有4頭巨大的公牛,最長的有5米多,頭、腿和腹部的下沿塗有黑色,堪稱驚世傑作。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打獵場麵,使用有紅、黃、棕和黑等多種顏色,栩栩如生,難怪人們稱它為“盧浮宮”呢。
受傷的野牛
要說洞窟內的原始藝術,不止拉斯科洞窟有,在西班牙、意大利也發現了許多原始洞窟,裏麵也有許多史前繪畫,其中比較有名的要數阿爾塔米拉洞窟。19世紀末,研究古代文化的西班牙人桑圖拉,來到阿爾塔米拉山洞尋覓化石。
有一天,他還帶來了自己的小女兒,當他正全神貫注地檢查地麵時,身後突然傳來女兒的驚叫:“牛,那裏有牛!”桑圖拉急忙趕了過去。阿爾塔米拉山洞長300多米,壁畫集中在入口處,有一些用褐色、黃色、黑色和紅色塗料勾畫的野牛,共有十幾頭。每頭野牛神態各異,還有野豬、野鹿等動物。其中,被人們稱為《受傷的野牛》的畫,色彩以赭紅與黑色為主,都是天然礦物顏料,可能是用動物的脂肪和血調和而成的,所用的繪畫工具,可能是利用當時的一些動植物和獸毛製成的。這些繪畫年代久遠,有150多個形象,大都是兩三萬年前的藝術品,實在令人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