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

簡介

淞滬會戰自197年8月1日晨,日軍以日租界和黃浦江上的軍艦為基地,向閘北一帶進行炮擊,我軍奮起還擊開始,至11月1日我軍西撤結束。[1]

這次戰役,日軍以鬆井石根大將為總司令,先後投入陸,海,空與特種兵部隊近0萬人,動用艦船10餘艘,飛機400餘架,戰車00餘輛,狂妄地宣稱1個月內占領上海。當時的國民政府先由馮玉祥,後由蔣中正(兼)任第戰區司令長官指揮。先後調集中央部隊,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部隊和稅警總團,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以及部分省市保安總隊,總計兵力約70萬餘師,奮勇迎戰。

戰果

淞滬會戰挫敗了日軍中央突破,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粉碎了他們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它是我國從局部抗戰轉向全麵抗戰的曆史轉折點。

這次戰役,日傷亡6萬多人,被我軍擊毀擊傷飛機00多架,艦船0餘艘。但是我軍以落後的武器死守被日軍優勢火力控製的戰線,加上指揮失當,傷亡重大,有大約0萬將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軍團級幹部損失過半,導致我軍中下層出現斷層,致使我軍戰力在後續出現下滑。

淞滬會戰,以失敗告終

上高會戰

“上高戰役”聞名中外,又稱“錦江會戰”。上高會戰,中國軍隊擊斃日軍少將指揮官岩永、大佐聯隊長濱田,斃傷日軍16000餘人,擊落敵機1架,繳獲日軍軍馬800餘匹,輜重物資無數。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將稱之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蔣介石對擔任攻擊主力的74軍甚為滿意,特以軍委會名義授予74軍“飛虎旗”一麵,此為國民革命軍中最高獎勵。

背景

當時,日寇企圖拔掉駐守在上高的中國軍隊第19集團軍這顆釘子,於元月份開始,盤踞在南昌的日軍,陸續將派往鄂西及武漢的部隊調返原駐地,並積極補充兵員,增加給養。日軍積極進行渡河及夜戰演習,並有侵華日空軍第飛行團主力先後飛抵南昌機場。日軍擬兵分三路,總兵力約65萬人,配有戰車40輛,飛機150架,以第11軍團司令官園部和一郎為總指揮。

戰鬥過程

1941年月15日,圓部和一郎指揮個師團、1個獨立混成旅團,由安義、南昌等地分路向上高地區進攻,企圖攻殲國民黨軍第9戰區第19集團軍主力。

安義;中路日軍第4師團占領高安後,向官橋、泗溪等地繼續攻擊;南路獨立混成第0旅團一部在獨城、經樓地區被國民黨軍第49軍阻擊,主力被阻止在灰埠,被迫渡江北上與第4師團會合。第9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於19日下決心:利用既設陣地,逐次抗擊,誘日軍進入上高地區予以圍殲。當即電令:“嚴飭各軍積秀對敵猛攻,務將深入之敵,殲滅於高安錦河南北地區。”為了增強羅集團的攻擊力量,第戰區長官部抽調王陵基川軍陳良基、傅翼兩個師由三都導區兼程南下。各軍懾於軍律之森嚴,又知援軍即將到達,士氣大振,奮勇爭先與敵搏鬥,圍殲日軍第4師師團之戰於上高地區展開。

日中路軍第4師團本已陷入絕境,而第4師團奪取上高的野心卻未死,自19日經餘程萬師阻止於泗水東岸泗溪附近後,0日第4師團又采取錐形突入之戰術,集中大炮十餘門、飛機0餘架,集中轟擊泗水西岸唐、港西羅地區,陣地被毀,敵軍遂乘機分由檔口、港西羅強渡,廖奇齡師一部奮勇堵塞缺口,激戰至夜,敵軍大隊擁至致塘坎附近,陣地被突破。廖奇齡乃率所部於1日午夜轉移於白矛山、莘樹下、苛舍之線與餘程萬師的潘家橋、雲頭山、磊家山的斜交陣地,及石拱橋、下坡橋徐樓的預備陣地相銜接,以確保上高城。是時,第4師團主力為斜交陣地所吸引,激戰竟日,仍未突破。

參戰各軍在薛嶽、羅卓英嚴令督導下,無不奮勇赴戰。王耀武為切斷日軍第4師團後路,1日命李霞肅清錦江南岸殘敵,率部挺進高安。不料當晚獨立混成第0旅團亦集結所部,於日昧爽亦發起攻勢,李師前鋒甫出石頭街即遇獨立混成第0旅團主力複由錦江北岸渡過河,經盧家圩來犯,以一股繞攻臘燭山,一股由石頭街西胡家南渡,抄襲李師側背,並以飛機9架、大炮4門自北向南轟擊。李師不敵,退守石頭街西南高地。王耀武接報後,立即變更部署:命李霞師主力向左轉用;命控置在印塘附近的軍直屬野戰補充團急趨華陽,堵敵西犯。野戰補充團以1時15華裏的速度,冒空9架敵機掃射和幫軍阻截,於7時許搶占據華陽及其東北無名高地。9時許敵軍大至,在10餘架飛機轟炸配合下猛撲華陽、全團官兵浴血戰鬥,敵軍死傷累累,陣地屹然未動。獨立混成第0旅團攻不下華陽,乃以主力轉向況家,會合白車頭南渡的千餘人沿江急趨熊坊,意圖迂回我軍左翼,補充團當派第1營附迫擊炮1連向左延伸,與敵演成丁字形的遭遇戰。敵再增援反撲,並以一部繞襲熊坊南端,國民黨軍拚死抵抗,敵又未得逞,乃施放大量燒夷彈和毒氣。戰至前半時熊坊失守。李霞乃派右翼的兩個團先赴援,午夜又收複熊坊。同時石頭街、雞公嶺亦為李師攻克。日軍獨立混成第0旅團陷入背水為陣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