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國際社會強烈反對使用雇傭軍,但實際情況卻是,雇傭軍的規模還在不斷的擴充。在全球許多的熱點地區,都不乏他們的身影。
這些人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種族,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為了錢而冒險,也有因為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而戰的,還有厭倦了平靜生活想尋求刺激的。
“雇傭軍”,是英文“惟利是圖者”的同義詞,中國古語“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正是對這類人的生動描述。從古希臘時代開始,雇傭軍就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以“戰爭”和“冒險”為職業,開始出現在世界舞台上。到了19世紀初期,英國向外擴張時使用了大量的雇傭軍。他們打仗時是軍隊,掠奪資源和進行商業合作時就以公司的麵目出現。
冷戰時期,米國在一些特殊的軍事行動中也使用了雇傭軍。1961年4月,米國中央情報局策劃的1000多名雇傭軍入侵豬灣,企圖推翻卡斯特羅的革命政權。上世紀70年代,利比亞總統卡紮菲在非洲、甚至從美國招募了一批雇傭軍,組成****團,最多時達到1萬人。
近十幾年來,在世界各個熱點地區,都能夠找到雇傭軍的蹤影。1996年,剛果(金)前總統蒙博托招募雇傭軍阻止當時卡比拉領導的反政府軍的進攻。在安哥拉、波黑、科索沃、阿富汗、車臣等地發生的武裝衝突中,都有相當數量的外籍雇傭軍出現。伊拉克境內有幾十家雇傭軍公司,手下雇員超過兩萬人,他們負責保衛伊拉克臨時政府大樓、機場、石油管道等重要目標。在東亞,也有外國雇傭軍,他們大多為反政府勢力、宗教勢力賣命。
0世紀80年代以前,雇傭軍都是以個人或團體為單位,他們策動政變、綁架暗殺、劫掠財物,在人們心目當中的形象極壞,被稱為“戰爭動物”。00年聯合國大會曾通過一項法案,禁止外籍雇傭軍這個職業,雇傭軍活動一度受到限製。
從90年代開始,雇傭軍開始逐步轉型。首先是搞集團公司化經營模式。全球大約有100多家這樣的雇傭軍公司,其中南非私營武裝公司(E)、SI公司、軍事職業資源公司(PRI)、黑水安全谘詢公司等四家規模最大。
其次他們與國家、政府等強力機構建立密切聯係。實際上,世界各大私營武裝公司都有很強的政府背景,比如一家名為戴恩國際公司的企業,它承包的最具知名度的項目,就是為阿富汗總統卡爾紮伊提供保鏢,替換原先由國防部長為他提供的當地保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