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外籍兵團成立於181年,在19世紀期間是法國殖民作戰的前鋒。兵團長期作戰於西班牙、馬達加斯加、阿爾及利亞和東南亞等地,他們幾乎是法國在阿爾及利亞長期戰爭的代名詞。1841年在奧蘭以南965k處的西迪貝勒阿巴斯,外籍兵團建立了一個基地。這裏成為兵團精神上的家,直到法國允許阿爾及利亞獨立,並於196年撤出它的部隊為止。
1914年,大多數駐於非洲的法國陸軍都急急忙忙趕回法國本土以阻擋德意誌的侵略。外籍兵團的士兵在隨後西線的大屠殺期間為榮譽而戰。實際上,到1918年,外籍兵團中的馬士軍團是全法國陸軍中獲得最高榮譽勳章的團。
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戰事連綿不斷。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裏亞的領土紛爭尚未平息,斯裏蘭卡狼煙再現,與此同時,塞拉利昂又起爭端……在這股巨大的戰事狂潮中,一支奇特的軍隊異軍突起,它的名字叫雇傭兵。可以,近些年,隨著聯合國維和行動連連受挫,雇傭兵正日益成為局勢動蕩、戰事不斷的國家和地區的主角。
雇傭兵是一群“靠戰爭吃飯”的職業殺手。他們受雇進行各種暗殺、綁架、作戰,甚至搞政變。雇傭兵的成分很複雜,各式各樣的人皆有,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喜歡戰爭,戰爭是他們生命的一切。
“誰付錢就為誰賣命”,這是雇傭兵所共同遵循的一個基本準則。雇傭兵心目中沒有是非之分。用米國雇傭兵界一位很有名氣的人物範邵的話講:“現在隻要有人願意付錢給我,我就會替他賣命。我不知道什麼是錯。我可以替裏根效勞,同樣可以為卡渣非賣命。”
當雇傭兵,就意味著必須吃得“苦中苦”。美國有些私人訓練營美其名曰“加強野外求生技能”,其實就是訓練雇傭兵。其課程全是軍事基本訓練,包括各種安全措施與反恐怖戰術等,訓練方式幾盡殘酷、羞辱、恐怖、痛苦之能事。
一位《日報》的記者報道,他曾親眼看見一位學員全身赤裸,被吊在營火上烤得“哇哇”尖叫。
非人的訓練嚇跑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來的學員。據,平均每10名學員中隻有一人能完成兩周的訓練,其餘的大都忍受不了痛苦而中途退出。
現實世界上,以色列雇傭兵,數量最多、遍布全球。該國長期處於戰爭狀態,造就了一批最具殺傷力的戰鬥人員。由於經濟萎縮,軍官退伍後轉入舒適民營經理階層的好日子已成為往事,連將軍都往往找不到好差事。這些40歲左右退伍的軍人在過慣了0年極度緊張但有權有勢的生活後,突然發現自己不再有公家汽車、駕駛員,甚至連一部電話也沒有,難免有些失落。於是,他們重拾武器,奔赴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