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的項目驗證研究從0世紀80年代開始,當時由成都飛機公司和第811飛機設計所基於流產的殲-9型戰鬥機進行設計。原殲-9項目是為設計一種速度達到5馬赫帶鴨翼的三角翼空防型戰鬥機,其作戰目標是原蘇聯的米格-9和蘇-7。最初的計劃要求,後來發生了重大變化,於是1988年重新將這款新型戰鬥機的設計定位在一種采用新技術的中型多用途戰鬥機上,以替換華夏國空軍龐大的殲-6、殲-7和強-5機隊,並有效應對當時同類型的西方戰鬥機。
殲轟-7“飛豹”,對外名稱FB-1,是由我國於80年代開始自行設計研製的中型戰鬥轟炸機。該機主要裝備海軍航空兵,是解放軍作戰飛機中耀眼的新星。
性能數據:
機長:米
翼展:170米
機高:657米
最大平飛速度:17馬赫
最大起飛重量:8475千克
最大外掛:6500千克
作戰半徑(正常載彈):1650千米
轉場航程:650千米
機載武器:共7個外掛點。可掛載-801/80反艦導彈,PL-5係列格鬥導彈,炸彈、火箭彈等。另有1門雙管毫米機炮。
蘇-7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雙發全候空中優勢重型戰鬥機,主要任務是國土防空、護航、海上巡邏等。北約組織給予的綽號是“側衛”(Flanker)該機於1969年開始研製,1977年5月0日首飛,1979年投入批量生產,1985年進入部隊服役。該機采用翼身融合體技術,懸壁式中單翼,翼根外有光滑彎曲前伸的邊條翼,雙垂尾正常式布局,楔型進氣道位於翼身融合體的前下方,有很好的氣動性能,進氣道底部及側壁有柵型輔助門,以防起落時吸入異物。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機頭略向下垂,大量采用鋁合金和鈦合金,傳統三梁式機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98年簽訂轉移生產線協議前購得76架蘇-7,此後與沈陽生產本土版本殲-11(004年約有100架下線)。截止006年,華夏國再次購買了100架蘇-0KK/K(dernizirvannyi Kerheskiy Kiaiskiy為華夏國更新的商業版本),華夏國以蘇為藍本研製新型艦載機殲15。
伊爾—76是蘇聯伊留申設計局研製的四發動機中遠程重型運輸機。該型作為軍事運輸機研製項目於60年代末提出並開始設計。由於安—1作為蘇聯軍事空運主力已經顯得載重和航程不足,蘇聯為了提高其軍事空運能力,急需一種航程更遠、載重更大、速度更快的新式軍用運輸機,於是決定研製這種在外形和載重能力都類似於米國—141重型運輸機的伊爾—76,以彌補蘇聯軍事空運能力的不足和使其現代化。第一架原型機於1971年月5日在莫斯科中央機場首次試飛,同年5月7日在第9屆巴黎國際航空博覽會上公開展出。1974年由蘇聯空軍航空司令部對伊爾—76進行驗收鑒定,認為飛機性能良好,達到要求。試飛持續到1975年結束,爾後投入成批生產並開始交付蘇聯空軍航空運輸部隊和民航使用。到199年初,共生產700多架,年產量在50架以上。北約對其代號為andid(耿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