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骨傷科發展史(一)(1 / 2)

第一節曆代發展概況

骨與關節損傷的研究是骨傷科學組成部分,骨傷科學是隨著祖國醫學經曆了人類曆史長河的反複實踐而形成的一門科學。

人類最早的醫療活動之一是外治法。原始人類簡單的包紮等療法,可謂骨傷科的起源。中華民族自有文字記載伊始,也即甲骨文的年代,就記下了關於骨傷病的簡樸知識。爾後發展到西周時期,隨著文化和醫學的進步,骨傷病的病名概念和治療方法逐步形成,從事醫療活動的醫生也開始分工。西周時四大醫之一瘍醫,也就是外傷醫,已能應用藥物和簡單的外科器具,內治外治結合處理一般創傷骨折、創傷感染以及癰瘡疾病。

戰國至秦漢時期祖國醫學的基本理論形成。在這時期成書的《五十二病方》、《黃帝內經》、《治百病方》、《難經》和《傷寒雜病論》所論及骨傷科的內容,既有基本理論,也有診療經驗,成為後代賴以發展的基礎。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華佗在外科學上取得了偉大成就,如全身麻醉法的發明、骨的手術療法、五禽戲的推廣;葛洪所著的《肘後方》介紹的夾縛固定骨折法、危重創傷的急救法、開放創口的處理法等等,把骨傷科在診斷學和治療學方麵推進了一步。這時期的折傷醫是朝廷醫官之一。

隋、唐年間骨傷科名按摩科,已是太醫署的一門分科,《諸病源候論》(巢元方)、《備急千金要方》(孫思邈)和《外台秘要》(王燾)等著作對骨傷病的病因病機以及診斷治療均有記述。特別是《仙授理傷續斷秘方》(藺道人)這部骨傷科專著的出現,使骨傷科診斷學和治療學基本初步形成。

宋代和金、遼、元朝代,骨傷科在臨證醫學上迅速發展。朝廷也進一步確立正骨兼金鏃科分別為九門或十三門分科之一。這時期的醫學著作,《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等書,既有專門描述折傷的章 卷,也有論及骨傷科的方藥。特別是元代的《永類鈐方》(李仲南)、《世醫得效方》(危亦林)和《回回藥方》均以專篇論述骨傷科,多有發明創新。從事骨傷專業的醫生也增多,早期的骨傷科醫院也開始出現。

明朝及前清時期,正骨科是朝廷太醫院九門分科之一。這段曆史時期醫學發展的特點是對前期的總結。基礎理論的發展、解剖學上的進步,促進了骨傷科的發展。特別是臨床醫學方麵,發展到十九世紀,對骨傷科範疇內的創傷、骨病的診斷、治療都有了豐富的內容。

這個曆史時期是名醫輩出、學派形成的時期。著名的醫家有異遠真人、薛己、胡廷光、錢秀昌、趙廷海等,著作有《普濟方折傷門》、《跌損妙方》,《瘍醫準繩》、《正體類要》,《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傷科彙纂》、《傷科補要》以及《傷科方書》、《救傷秘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