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精神神經係統(一)(3 / 3)

【知識點】硬膜外血腫的臨床表現外傷史:局部有傷痕,顱骨線片有骨折,尤其是骨折線跨過腦膜中動脈或靜脈竇者。

意識障礙:進行性顱內壓增高引起腦疝造成意識障礙(分三種形式:昏迷—清醒—昏迷;持續昏迷;清醒—昏迷)。疼痛、嘔吐、煩躁不安或淡漠、嗜睡、定向不準、遺尿等表現,提示已進入腦疝前期。

瞳孔改變:腦疝早期動眼神經受刺激,患側瞳孔縮小,對光反射遲鈍。隨著動眼神經和中腦受壓,患側瞳孔進行性散大,對光反射消失、眼瞼下垂,隨後對側瞳孔散大。

錐體束征:對側肢體進行性肌力下降、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征陽性。去大腦強直是晚期表現。

生命體征變化:血壓升高、呼吸慢不平穩、脈搏減緩、體溫升高。

CT表現:在顱骨內板與腦表麵之間呈梭形或弓形密度增高影。

【知識點】急性硬膜下血腫的臨床表現意識障礙:多數原發昏迷和繼發昏迷相重疊,呈現昏迷程度逐漸加重。

顱內壓增高症狀中嘔吐和躁動多見,生命體征變化明顯。

局灶症狀多見,源自腦挫裂傷和血腫壓迫。

臨床症狀重,進展快,一側瞳孔散大後不久,雙側瞳孔亦散大,病理性呼吸瀕死狀態。

CT表現:在顱骨內板與腦表麵之間呈現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影。

【知識點】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臨床表現慢性顱內壓增高症狀:如頭痛、惡心、嘔吐和視乳頭水腫。

腦受壓的局灶症狀和體征:如偏癱、失語和局灶性癲癇等。

腦萎縮、腦供血不全症狀:如智力障礙、精神失常和記憶力減退等。

CT表現:顱骨內板下低密度的新月形、半月形或雙凸鏡形影像。

少數可呈等密度、高密度或混雜密度影。

【知識點】顱內血腫的CT表現急性腦血腫表現為顱內高密度占位。

亞急性血腫、慢性血腫表現為等密度、低密度或混雜密度占位。

局部腦溝腦回受壓。

腦室、腦池、中線結構變形移位。

硬膜外血腫占位在顱骨內板與腦表麵之間呈梭形或弓形。

硬膜下血腫占位在顱骨內板與腦表麵之間呈新月形或半月形。

腦內血腫占位在腦實質內。

【知識點】顱內血腫的MRI表現超急性期:<24小時,T1等信號,T2等信號。

急性期:1~3天,T1等信號,T2等信號。

亞急性期早期:4~7天,T1周邊高信號,T2稍低信號。

亞急性期晚期:8~14天,T1高信號,T2高信號。

慢性早期:2~3周,T1中心高信號周邊等信號,T2中心高信號周邊等信號。

慢性晚期:>3周,T1低信號,T2高信號,周邊有等信號包繞。

【知識點】顱內血腫手術適應證意識障礙程度逐漸加深或已有腦疝表現。

顱內壓監測壓力在270mmH2O以上,並呈進行性升高表現。

有局灶性腦損害體征。

血腫較大(幕上>40m1,幕下>10m1)。

腦室、腦池明顯受壓,中線結構明顯移位(>1Cm)。

在非手術治療過程中病情惡化。

急性腦血管疾病

【知識點】急性腦血管病按臨床表現及其病理改變分類短暫缺血性發作(TIA)。

腦血管血栓形成或血管栓塞引起的腦梗塞。

腦出血,包括腦內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

高血壓腦病。

腦動脈炎。

靜脈竇和腦靜脈血栓形成。

外傷引起的腦血管病。

新生兒和兒童的腦血管病。

原因不明的腦血管疾病。

腦出血

【知識點】腦出血的常見病因:高血壓合並腦內小動脈硬化、先天性

血管畸形、動脈瘤、腦澱粉樣血管病、血液病(白血病、再障等),抗凝或溶栓治療等。

【知識點】腦出血的臨床表現(基底節區出血、小腦出血)中老年起病,多有高血壓病史,急性起病,常在體力活動或情緒激動中發病,數分鍾至數小時內發展至高峰,伴血壓明顯升高。

頭痛和嘔吐是常見的首發症狀,臨床表現因出血部位及量的不同而差別很大。

基底節區出血殼核出血表現為病灶對側出現不同程度的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病理反射陽性,雙眼球常偏向病灶側。

主側大腦半球出血者尚可有失語、失用等症狀。嚴重者可有意識障礙甚至腦疝。

小腦出血表現為一側或雙側枕部疼痛、眩暈、頻繁嘔吐和平衡障礙,無肢體癱時其常見臨床特征。

如無昏迷者可檢出眼球震顫、病變側共濟失調、呐吃、同側周圍性麵癱,錐體束征以及頸項強直等。

如腦幹受壓可伴有去大腦強直發作。

嚴重者顱內壓升高明顯,極易發生枕大孔疝死亡。

【知識點】腦出血的診斷:依據中老年高血壓患者在體力活動或情緒激動中突然發病,迅速出現神經係統局灶症狀,CT顯示高密度影可確診。

【知識點】腦出血的鑒別診斷:與腦梗死、引起意識障礙的全身性疾病(中毒和代謝性疾病)相鑒別。

【知識點】腦出血急性期的治療方法:保持安靜,防止繼續出血,控製腦水腫,降低顱內壓,調控血壓,改善循環,加強護理,防治並發症,加強營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血腫較大者可考慮外科治療。

蛛網膜下腔出血

【知識點】蛛網膜下腔出血病因:凡能引起腦出血的病因也能引起本病,但以顱內動脈瘤、動靜脈畸形、高血壓動脈硬化症、腦底異常血管網和血液病等為最常見。

【知識點】蛛網膜下腔出血臨床表現各年齡均可發病,以青壯年多見。

多在情緒激動中或用力情況下急性發生。

突發劇烈頭痛、嘔吐、顏麵蒼白、全身冷汗。

多數患者無意識障礙,但可有煩躁不安。

腦膜刺激征。

其他臨床症狀:低熱、腰背腿痛,輕偏癱,視力障礙,第Ⅲ、Ⅴ、Ⅵ、Ⅶ等顱神經麻痹,視網膜片狀出血和視乳頭水腫等。此外還可並發上消化道出血和呼吸道感染等。

【知識點】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診斷:突發劇烈頭痛及嘔吐,麵色蒼白,冷汗,腦膜刺激征陽性以及血性腦脊液或頭顱CT見顱底各池、大腦縱裂及腦溝中積血等。及時腰穿或頭顱CT檢查可明確診斷。

【知識點】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鑒別診斷腦膜炎:有全身中毒症狀,發病有一定過程,腦脊液呈炎性改變。

腦靜脈竇血栓形成:多在產後發病或病前有感染史,麵部及頭皮可見靜脈擴張,腦膜刺激征陰性,腦脊液一般無血性改變。

【知識點】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與預防絕對臥床休息至少四周(同時加鎮靜劑)。

小心的控製血壓。

預防可能出現的遲發性血管痙攣,可用尼莫地平。

頭痛可給予鎮痛藥物。

經CT掃描或腦血管造影證實為血腫或腫瘤者,及時作血腫或腫瘤摘除術;如為血管畸形或動脈瘤者,可直接切除或行夾閉手術,或通過導管向畸形血管注射硬化劑或栓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