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心理評估(三)(1 / 3)

問卷

人格問卷,興趣調查表,態度和觀念目錄,以及其他問卷形式的方法構成了心理評估信息的兩種主要來源之一(另一種是客觀測驗,將在後麵討論)。問卷實質上就是印出來的問題單。每一問題都提供兩種或兩種以丄吐反應選擇;受測者從中選出一種最接近自己的知覺,態度,回憶觀點,或興趣的答案。第一個問卷的引入是作為會談的一種簡單化的變式,它既適合於選擇性評估中的群體施測,又避免了對開放性問題記分客觀性不足的問題。在以後所建立的問卷中,項目往往以陳述形式,而不是以問題形式出現。典型的人格或興趣問卷包括以第一人稱寫成的陳述句,如“我有時會莫名其妙地感到不安”或“我更喜歡踢足球而不是下棋”,通常每一項目有三種反應選擇(例如,是一?一否;或同意—不知道,不能確定—不同意)。

隨後,人格問卷己經建立並用於評估某種人格特質如外向-內向和情緒穩定性神經質,並且從30年代早期開始,也以多相問等的形式應用於臨床。目前仍在應用的屬於這種類型的分類向成是明尼蘇達多相人格問卷。

又對此進行了重新修訂和重新標準化。161中的項目也被選來代表16種基本的人格維度中的重要方麵,這些維度是根據非臨床樣本一般人群對問卷項目反應的協方差進行因素分析後確定出來的。問卷的方法也己被用於對狀態變化的評估,例如憤怒或焦慮的情境性變化。

上麵介紹的問卷都已被譯成很多其他語言另外,根據同樣的建構原則而建立的人格問卷也已獨立地出現於非歐美國家。目前,文獻中的很多數據是關於效標效度和內部效度(問卷量表間的相關),以及在較小範圍內根據人格問卷結果進行的跨文化比較(詳細的文獻超出了這種介紹性文章的範圍)。已經建立了問卷形式工具的其他評估領域包括興趣和動機測量以及臨床前期或臨床症狀。而且,―在研究中也廣泛地應用問卷形式的工具。

問卷的心理測量學結構必須避免受測者方麵明顯的早字考勢,它們已經被證明會影響問卷鋱表值的效度。在人格研究中,廣泛注意的反應定勢包括夢終(偏向同意,而不是不同意表述的一種係統傾向),社會讚如偏向較高社會價值的選擇的係統傾向),以及各種各語燾誤差和有意歪曲誤差。盡管問卷有著完美的記分客觀性,但一般缺乏反應的客觀性,因此有些作者把它們分入評估的“主觀方法”之列。

問卷方法學的另一種局限與這一事實有關,即受測者對某一測驗項目的行為內容的反應並不需要在項目水平上達。例如,某一受測者對“我經常出現嚴重的頭痛”表示同意可能出於幾種原因,其中包括:

這一受測者經受嚴責頭痛的情況客觀上很頻繁(例如,一天幾次);

在受測者看來,甚至每兩周一次也意味著“經常”;

受測者把很輕微的頭痛(因而會很經常)也劃為“嚴重”之列:或受測者通過閱讀這一項目,因而提醒他回憶起某一段時間裏經常出現頭痛。

問卷不能作為直接而又艱苦的行為觀察法的替代品。從原則上講,問卷並不能反映人們真正做什麼以及怎麼做;它隻能反映個體在問卷項目所描述的情境下如何思考、相信,或其概念化的行為,或其可能的行為。問卷是對受測者的實際或可能行為,主觀體驗,恐懼和焦慮等等的心理表征的心理評估方法。因此,問卷的反應客觀性水平僅僅停留在對項目的言語刺激所做反應的記錄。由於這種局限,心理學家在對問卷結果進行診斷性解釋時隻使用經過效度檢驗的量表分數。在這一水平上人格和其他問卷達到了令人滿意的心理診斷效度水平。例如,設計作為臨床應用的問卷。問卷量表分數的信度會因所測的人格變量的性質而異。設計良好的人格問卷量表分數其信度達0.80或以上。

投射技術

設想下麵這個未完成的陳述:“昨天我們在鄉間廣場又見麵了。我們都很驚訝。我首先平靜下來並且……”。要求受測者完成這一陳述,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不同的人會根據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個人經驗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上麵的兩個半句子,並且會引發不同的情緒反應。

這是心理評估中投射技術的一個簡單例子。投射一詞是從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中,個體傾向於按照自己的個人經驗,動機,希望,或恐懼去知覺不明確的刺激一一即當對不明確的刺激做出反應時,個體會把自己的人格“投射”(這一詞的文字含義)到其統覺中去。

在心理評估的早期階段,有些作者對投射技術充滿信心(以及希望!),把它當做是“揭示人格的深層結構”的方法(例如不被接受的過程,“被壓抑”的恐懼),因此“優於”可直接觀察的行為的表麵水平。隨後的研究很快就表明這種長遠的期望並不能被實證證實。像在其他很多情境:中一樣,受測者也會控製(選擇,強化,抑製,或激活)他們對投射測驗的反應,這與他們如何解釋測驗情境,測驗材料,檢查者的行為,或根據他們的測驗反應能得出什麼樣的結論等因素有關。

這一術語仍被作為一係列遵循同樣設計原則的評估工具敘焱畚,即向受測者呈現不明確的,或多或少非結構性的刺激材料,並讓他們盡貴對此做出自發的反應。最早的投射技術之一就是墨跡解釋測驗。這一測驗由10張對稱的墨跡圖組成(有些是黑白的,有些是彩色的,有些是簡單結構,有些是複雜設計),它們是瑞士神經病學家從幾百張墨跡圖中篩選出來的,根據的是能把精神病人和控製組的反應區分開來的原則。事實上是希望建立一種對心理病理學進行“客觀”測量的程序;今天將某一測驗歸類為投射技術所根據的是後來的研究者們及其所采用的測驗設計。提供了一種複雜的計分係統,用以描述受測者對墨跡反應的特點。正象人們所期望的那樣,最初的測驗的心理測量學性質處於中等(或較低)水平,因為其記分的客觀性和分數信度都較差。在最近的根據墨跡原則建立的測驗中,有些弱點已經得到了改進,例如墨跡測驗,它在跨文化研究中獲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