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革命根據地是由陝甘邊和陝北兩地的黨組織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分別建立起來,是在劉誌丹、謝子長的領導下正式形成的。它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僅存的一塊根據地,也是中央紅軍和各路紅軍北上抗日的立腳點和出發點,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發揮了重大的曆史作用。
大革命失敗後,為了挽救革命,劉誌丹、謝子長等在中共陝西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入了清澗、渭華等武裝起義,接著又搞了三年兵運工作。沉痛的失敗教訓,使他們總結出一條真理:要像毛澤東那樣,“以井岡山為依托,搞武裝割據,建立革命根據地,逐步發展擴大遊擊區”。
為了創建革命武裝,開辟革命根據地,打開“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麵,劉誌丹於1931年秋到甘肅東部的南梁地區,創建了一支擁有三百餘人的南梁遊擊隊,標誌著黨在陝甘邊兵運工作的基本結束和建立黨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的開始。11月中旬,謝子長也來到南梁。12月下旬,根據陝西省委指示,將南梁、晉西遊擊隊和兩支商販隊改編為西北工農反帝同盟軍,後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謝子長、劉誌丹先後任總指揮。從此,西北地區正式成立了工農武裝紅軍遊擊隊,西北革命鬥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32年3月22日,陝甘紅軍遊擊隊打下了正寧縣的寺村原、湫頭等七十二村後,成立了正寧革命委員會,建立了甘肅第一個工農民主政權,也是陝甘邊第一塊革命根據地。同年12月,根據陝西省委指示,陝甘紅軍遊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紅二團。這支隊伍在劉誌丹、習仲勳同誌的積極協助下,開辟了照金革命根據地。
在遊擊戰爭蓬勃發展和根據地日益擴大之際,杜衡極力推行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導致在敵人的圍剿中失敗,照金根據地淪於敵手。
為了確定新的進軍方向和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1933年11月,劉誌丹、王太吉、習仲勳等同誌,在甘肅省合水縣包家寨主持召開了黨、政、軍聯席會議,認真學習和領會毛澤東關於紅色政權的理論,聯係陝甘邊革命鬥爭的實際,在清算杜衡“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決定建立紅四十二師;開辟隴東、關中和陝北三路遊擊區;進軍橋山中段,創建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從此,以毛澤東紅色政權理論為指導,在劉誌丹的正確領導下,陝甘邊的紅軍遊擊戰爭和革命根據地開始蓬勃發展起來。1934年,南梁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南梁根據地的建立,是毛澤東紅色政權理論在西北地區的具體體現。
1934年1月,謝子長以中央駐北方代表派駐西北軍事特派員的身份來到陝北。他積極協助陝北特委,加強了對陝北遊擊隊的領導。7月,在安定縣成立了陝北遊擊隊總指揮部,由謝子長擔任總指揮。在謝子長的領導下,遊擊隊攻克安定縣城,粉碎了敵人對陝北遊擊隊的第一次“圍剿”,陝北遊擊隊和根據地有了很大的發展。1935年1月,正式成立了紅二十七軍八十四師,下轄三個團,共千餘人,並於同年選舉成立了陝北工農民主政府,轄17個縣。
1934年7月,謝子長率陝北遊擊隊和赤衛軍二百餘人,到陝甘邊首府南梁與紅二十六軍會師。25日,陝甘邊軍委、紅四十二師黨委與陝北紅軍遊擊隊總指揮部,在閻家窪子舉行了聯席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劉誌丹、謝子長正式提出了統一陝甘邊和陝北黨、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領導問題,並做出決議,建議黨中央派得力同誌組成西北代表團或組織西北工作委員會,領導西北的全麵工作;同時決定由謝子長任紅四十二師政委;並派紅三團隨謝子長到陝北,協同陝北遊擊隊粉碎敵人對陝北紅軍遊擊隊的第一次“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