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他們的成功可以複製(3)(1 / 3)

作為創業者,無論是從一個行業轉入另外一個行業,還是初入商場從事一項新的行業,都應該先從自己熟悉的入手。各行各業都能賺錢,關鍵就在“熟悉”兩字。熟悉一個行業到一定程度或相當的程度,創業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如果自己沒有這方麵的能力,隻憑主觀臆斷,想要“見食就吃”,一旦大意或者市場發生了變化,就無法應付,最後的結果隻能以失敗而告終。

常言說得好,隔行如隔山。有的事情即使你不懂也沒什麼,但是做生意如果你不懂,那麼就要冒著血本無歸的危險了。所以,創業需要謹慎,在開創事業或是拓展業務時,最好是有製勝的把握再動手。

首先,做好準備工作。在開始創業之前,就要做好深入細致的考察工作,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可行的計劃。還要做到知己知彼,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做好事前的調查工作,客觀地分析創業所麵臨的困難,做最壞的打算,製定最好的對策,爭取把損失降至最低。這樣就算失敗了也不會有致命的傷害。如果沒有把握就盲目上馬,過於樂觀,一旦市場出現變化或是自己大意,就會陷於被動,導致最後的慘敗。所以,真正想創業,就要做到心中有數。而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情,就是要求創業者一定要對某一行業摸熟吃透,不要光憑衝勁、激情、主觀想象來做事情。

其次,創業要做到有把握,就必須深入鑽研。如果真的看好了一個行業,但自己對該行業不是很熟悉,就一定要在創業之初好好研究它。如今是信息時代,可以隨時找到大量的有關信息。此外,還可以多和圈內人士交流,向他們學習,多去逛逛同行的公司、店鋪,和供貨商、經銷商多交流,同樣可以學到不少東西。此外,還可以專程向相關專家請教,請他們做你的顧問。這些都是降低創業風險的有效措施。

馬雲的明智在於他看到了每一個行業都有屬於自己的核心內容,自己如果不能夠吃透所從事的這一行業的話,就會在同業競爭中處於劣勢。所以,不管做哪一行,一定不能做沒有把握的事。

唐駿向右

唐駿曾無數次聲稱自己會成功,“真的是靠人際關係,但並不是特意爭取的人際關係”。然而,仔細研究唐駿的成長曆程就會發現事實並不是那樣簡單。試想,作為一個打工者,如果沒有屬於自己的核心能力,哪有不被老板拋棄的道理呢!

很多人之所以能成功,

不過是他們比別人多做了一些

曾經有人問唐駿:“怎樣才能像你一樣用7年的時間從工程師做到總裁呢?”唐駿的回答是:“比別人多向前邁出半步,成功的機會就多10倍。”的確,成功的經驗正如唐駿所說:很多人之所以能成功,不過是他們比別人多做了一些而已。

唐駿認為:工作中,很多時候隻是因為你多努力了一點、多堅持了一下,人生曆程卻由此改變。因為你多走的那一步,讓你離成功又近了一點。這也正是唐駿一貫的作風。

唐駿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沒有一個老板會喜歡對工作事事計較、一點也不肯多付出的員工。比如福特汽車公司原總經理柯金斯就曾經嚴厲地對待過這樣的下屬。

有一天,公司有急事,需要盡快發通告信給所有的營業處,時間緊,需要抽調一些員工協助。柯金斯安排一個做書記員的下屬去幫忙套信封時,那個職員卻不耐煩地說:“那不是我分內的事,我有權拒絕,我到公司來不是做套信封工作的。”

柯金斯聽後非常生氣,但他仍平靜地說:“既然不是你分內的事就不做,那就請你另謀高就吧!”這個員工就因為拒絕做分外的事而失去了工作。

一個不肯比別人多做一點工作的員工,即便不會被炒魷魚,也不會受到重用,注定永遠不會有出頭之日。相反,多做一些分外工作則會為你獲得良好的聲譽,在以後職場生涯中,“好聲譽”也會成為你的一筆巨大的無形財富。

而且,多做一些分外的工作,就會多一些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多一些技能、多熟悉一些業務,還能獲得老板的青睞,額外的付出總會得到額外的收獲,何樂而不為呢?

作為打工者,不要總是羨慕那些取得了成功的人,認為他們是因為運氣好,如果讓你看到他們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你就不會相信他們靠的僅僅是運氣了。隻有越努力的人,運氣才會越好。

比如林先生,他從一家公司的普通職員,升到部門經理,再到成為一家下屬公司的總經理,僅僅用了3年多的時間。他之所以能快速升遷,就是因為他一直以超越老板期望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工作。

剛進公司的時候,林先生發現每天下班後,所有的人都回家了,而老板仍然會留在辦公室裏繼續工作到很晚。他想,如果這時候老板需要人幫忙的話,肯定沒有人在旁邊。於是,他決定每天下班後留下來,在需要時為老板提供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