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骨傷科實驗研究的發展概況
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而骨傷科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中醫骨傷科理論奠基於西周、春秋時期,成書於唐代。但是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醫骨傷科的理、法、方、藥,卻是伴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才開始的。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國內骨傷科界日益重視積極結合中醫藥理論,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了整骨手法,小夾板固定及治療骨傷疾病的中藥複方,單味中藥及其有效成分的功效、藥性、歸經、配伍、炮製、毒性、體內過程;並建立了多種骨傷“病”、“證”的動物模型研究中醫骨傷科治療方法的作用機製,使骨傷科實驗研究的內容更加廣泛,思路更為開闊,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愈趨先進。現代骨傷科研究除采用經典的實驗學研究方法外,還運用了生物化學、生物力學、免疫學、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組織工程學等多種新技術研究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大量實驗研究已經並將繼續表明,應用現代醫藥學技術和方法,研究中醫骨傷科傳統理、法、方、藥,有助於闡明中醫治療的基本理論和提高臨床療效。
數十年來,由於許多學者、專家的共同努力,骨傷科學發展迅速。就骨傷科學書籍出版來說,數十年來出版了一大批有較大影響的書籍,如1964年上海中醫學院主編《中醫傷科學》(第2版教材)。1980年由廣州中醫學院主編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中醫傷科學》(第4版教材)。1985年由衛生部主持編寫了高等醫藥院校本科教材《中醫傷科學》(第5版教材)。1991年前後,由北京針灸骨傷學院主編的高等中醫藥院校骨傷專業(本科)係列教材(共14本),作為全國中醫學院骨傷專業大專生、本科生的統一教材。其中時光達、陳寶興主編的《實驗骨傷科學》作為第一本骨科實驗學專著,以組織形態學為基礎,對當時新近發展的檢驗技術作了部分介紹。該書2001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再版,對原版內容進行了調整,增加了骨免疫細胞化學研究、骨的PCR基因擴增技術兩章,刪除了骨負載試驗有關章節,調整了骨傷實驗研究方法學、骨密度測量方法等有關內容,使其更符合教學和科研。1996年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編寫的規劃教材《中醫骨傷科學基礎》、《中醫骨傷學》、《中醫筋傷學》、《中醫骨病學》(第6版教材)相繼出版。2001年施杞、王和鳴主編的《骨傷科學》專設“骨傷實驗學”一章,介紹了部分骨傷科動物模型的複製和骨與軟骨細胞培養技術。此外,《中國骨傷》、《中國中醫骨傷科》、《中醫正骨》等專業雜誌發表了大量的骨傷科實驗學研究論文,促進了中醫骨傷科從經驗醫學向實驗醫學邁進的過程。
本書較係統反映骨傷科學研究方法,以適應和促進骨傷科學的發展,逐步建立起我國所特有的骨傷科學研究方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