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證券交易市場,一切都將不同於以往。雷曼兄弟的破產和美國國際集團的國有化,為統一市場時代敲響了喪鍾。被低價政策所蒙蔽,每一代證券經紀人都在瘋狂地進行著交易,使市場越來越脆弱。風險抵押貸款和次級貸款的金字塔崩塌了,從而引發了自“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銀行業危機。美國和歐洲的銀行都有像紙糊的城堡一樣傾覆的危險。作為美國經濟的晴雨表,華爾街的崩潰導致了70年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

在剛剛過去的黃金十年裏,隨著重組與並購,在低利率和金融監管放鬆的促進下,大西洋兩岸出現了一些超大型銀行,它們的資產數額極其龐大。

這些銀行主要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就是我們在大街上經常能看見的普通商業銀行。它們被稱為儲蓄銀行,相當於一個代理機構,起著顧問的作用,為個人和公司服務。法國裏昂信貸銀行和美國銀行都屬於這一類。

第二類,指的是將儲蓄銀行和投資銀行的業務結合在一起的銀行。摩根大通和法國巴黎銀行就屬於這一類。

而第三類,就是純粹的投資銀行。它們在市場中運作,提供投資、谘詢和金融服務。高盛集團就是這類銀行的代表。

不管運作模式如何,這些銀行的策略都是一樣的:高風險帶來高收益。30年前,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之間的確有不同之處。猶如金融超市般的大型銀行和傳統的小型儲蓄銀行之間存在著不同的分配標準。1997~2007年這10年間,高盛集團的資產增長到了原來的10倍,成為業內毋庸置疑的領頭羊。在此過程中,大小銀行家、工業家和投資者都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然而,在2008年9月15日至22日這黑色的一周中,盡管已經向證券交易管理處和政府求助,恐慌情緒仍然籠罩了華爾街。分析家們絕口不提“買進”、“持有”和“賣出”這三個詞。從他們嘴裏隻能聽到一個詞—清算!

對於勞爾德·布萊克費恩—有著140年曆史的高盛集團的第11任總裁來說,原來的康莊大道瞬時變成了戰場。

2008年9月16日這天,高盛總裁反複跟出現在他辦公室的人念叨著:“本質上來說,我是個容易恐慌的人。”曾經統治華爾街的五大投行,如今隻剩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這兩家,美林集團和貝爾斯登公司被收購,雷曼兄弟則進行了破產清算。

兩天後,亨利·保爾森和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來到美國國會,與12位金融問題專家共同商討當前所麵臨的危機。他們之後發表的講話令人極為恐慌,指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銀行業將麵臨全麵崩盤的危險,世界末日也就隨之到來了。隨後,保爾森提出了7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國家對市場的這次直接幹預在美國這個典型的自由市場國家是史無前例的。

盡管有來自美國國際集團的利好消息,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股價仍然一路暴跌。投資者減持公司債券,特別是銀行業和汽車製造業債券,轉而投向國債。為了增加現金,減少負債,對衝基金都更快地賣出資產。

高盛的命運牽動著保爾森的心。這位美國財政部部長在為國效力前一直在高盛工作。此外,2006年7月10日保爾森麵對小布什總統宣誓就職時,勞爾德·布萊克費恩是出席儀式的唯一一位銀行家。保爾森曾經極為隱秘地要求白宮方麵解除由他自己製定的不與高盛集團進行接觸的禁令,他願不計任何代價幫助高盛走出困境。前高盛員工、白宮辦公廳主任喬舒亞·博爾滕立刻得到了小布什總統的許可。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蒂姆·蓋特納四處奔走,努力挽回損失。在這種複雜的局麵中,這位華爾街的保護者要求高盛集團與花旗集團合並,以花旗的資金接濟高盛。政客們和市場都非常讚成這次投資銀行和儲蓄銀行之間的互補式聯姻。

盡管被許諾擔任合並後集團的領導人,勞爾德·布萊克費恩卻仍然反對這次合並。在他眼中,不合常規、背滿債務,已處在懸崖邊的花旗銀行就像一隻跛腳的鴨子。另一種解決方法是與美聯銀行合並,可這個方案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煩。美聯銀行是美國第四大銀行,總部位於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市,由一名親保爾森的前高盛雇員領導。鑒於美聯銀行糟糕的狀況,布萊克費恩申請了國家援助,但他的要求遭到了拒絕,這也使得合並案最終不了了之。

高盛集團的總裁就像一名遭遇暴風雨的船長,麵臨著巨大的危機。洶湧的巨浪很可能將船吞沒,但是高盛這艘大船並沒有遇難,因為它有布萊克費恩這樣一位經驗豐富的船長。他關閉了艙口,收緊了船帆,獨自在甲板上抗爭,飽受自身的優越感、對賣空高盛股票的投機者的不滿、公眾和媒體以及分析師們的孤立的折磨。在最後的決戰到來之前,高盛再次成了一座堅固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