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之推與《顏氏家訓)

顏之推(約531~590)字介,梁朝金陵人,祖籍琅砑臨沂(今山東臨沂)。出身於世代精於儒學的仕宦之家,早年得到家庭傳授儒學的熏陶,奠定了他一生的學術思想基礎。他博覽群書;通曉古今,且長於寫作,詞情典麗。他曾在南朝的梁朝和北朝的齊朝做官,齊亡以後又做隋朝的學士。他一生遭遇三次亡國之變,曆仕四朝之官,多次險遭殺身之禍,因而深懷忐忑之慮。

顏之推是當時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學者。雖然沒有專門從事教育工作,但在晚年為了用儒家思想教訓子孫,鼓勵子孫繼承家業,揚名於世,他寫了《顏氏家訓》20篇。這是他一生關於士大夫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反映了這個時代一部分教育史實,提出了士大夫家庭教育的普遍問題,在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影響,後代封建士大夫的家庭教育深受此書的影響,稱此書為“家教規範”。全書以說理為主旨,每篇都不是長篇巨製的專論,而是圍繞一個中心集合多則的隨筆、劄記。其寫法是先提出思想觀點,然後列舉若幹事例為證據,往往正反對比,愛憎鮮明。語言通俗平易,樸素無華。既不是六朝駢文,也有別於秦漢古文,而是接近當時口語的通俗文。全書內容豐富,議論橫生,文筆生動,趣味雋永,寫得深入淺出,語短意長,實實在在。有人用“一個老父親的叮嚀”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其內容與主旨,頗能得其精神。他是一位老於世故的長者、聰明睿智的學人、機靈權變的政治活動家,在平安地度過亂世的風雲之後,向他的家族子弟講述自己的經曆風險、體驗教訓、思想心得,作為一種思想、道德、文化、政治的訓導。顏氏是一個大家族,在顏之推所處的時代,政權頻繁更疊,風雲時時變幻,生命如草,殺人如麻,多少顯赫家族,暴興暴亡,而顏之推一家卻亂雲飛渡,從容不迫,趨利避害,維持住家族的生存、體麵與尊嚴,確屬不易,確需有一種原則、思想的支持與手段、方法的應付。雖說顏之推撰寫此書名為“家訓”’貫串了道德與精神的說教,但它卻是有機地寄寓於優美的言詞、動人的故事與豐富的學問、知識之中談曆史,談時事,談風俗,談掌故,談文學,談養生,談教育,談家庭,談哲學,談道德,談宗教……侃侃而談,娓娓動聽,尤其書中一些生動活潑的故事趣聞,明晰哲理的議論,家庭教育的原則方法,更能動人心扉,所以成為千古名著。

當代曆史學家範文瀾說:“《顏氏家訓》的佳處在於立論平實。平而不流於凡庸,實而多異於世俗,在南方浮華北方粗野的氣氛中,《顏氏家訓》保持平實的作風,自成一家言,所以被看作處世的良軌,廣泛地流傳在士人群中”。宋代朱熹編的《小學》,清代陳宏謀編的《養正遺規》都曾取材於此書。後人作《家訓》皆溯源於此書。故有人認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顏之推家法最正,相傳最遠。”曆代學者對《顏氏家訓》評價甚高。此書多次重刻,一再重版,不是偶然的。

“早教”與“晚學”

《顏氏家訓》中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早教”與“晚學”則是這本書中在關於“教”與“學”問題上的精辟見解。

在顏之推看來,對兒童必須及早地給予教育,他說,古代聖王有胎教之法。胎教,是孩子還未出生階段的教育,指的是婦女在懷孕期間有意識地對胎兒發育施以良好的影響。據傳周文王之母太任就實行過胎教,中國古代帝王重視胎教,認為這是王業興衰的根本大事,主張孕婦懷孕後在飲食、視聽、舉止、清潔等方麵要避開不良影響,喜怒哀樂適度,修養身心,培養情操,有利於胎兒發育良好。但一般家庭沒有條件進行胎教,顏之推說,縱然做不到胎教,那也要及早從嬰稚時期開始,越早越好,他認為及早從嬰兒能認識外界的人與事的時候就開始進行教育,該教孩子做什麼就引導他去做,不該讓孩子做的就不讓他去做,這時,主要應進行行為方麵的教育。來自成人方麵的態度和表情——神色、喜怒——是兒童行為的標準,是指導兒童行為的紅綠燈信號,因此,成人應注意使自己的態度和表情恰如其分。

不僅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及早地培養,就是兒童獲得知識技能的學藝活動,也應當及早地進行。顏之推認為這是由於兒童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孩子幼年時期,心誌專一,長成之後,思想懶散。他認為應當抓緊在精神專一的幼年時期,讓孩子們開始學習知識技能,切不可等到長大成人、思想懶散的時候,才去學習,那就喪失了教育的最佳時機。他還引用了孔子的話:“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作為思想理論依據。又引民諺“教婦初來,教子嬰孩”作為例證,認為要使媳婦屈從於公婆,一入門就要讓她遵守家規;同樣要使兒童成長為一個理想的人,也應抓住嬰兒階段,先人為主,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嬰幼時期比較容易接受影響,思想觀念還沒有形成,接受塑造的可能性最大,性情純潔,未染惡習,所以說早期教育的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