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善於說話的人思想水平一定要高,道德品質一定要佳。古人雲“言為聲”,隻要一張口,一個人的知識水平,思想水平,道德品質乃至性格特點就會全部展現,在聽者麵前語言的運用一定要把握火候。
運用語言11個訣竅
1話裏藏話
話中藏話是一種委婉的辯說方法,在某些特殊的場合有些話是不便直接講明的。這時辯說的人就需要使用話中藏話的辯說藝術。所謂話中藏話,就是把既能擊中對方要害,而又不便講明的意思隱含在某個語句或某一段陳述中婉轉地表達出來,從而說服或反駁對方。“指桑罵槐”、“含沙射影”、“語義雙關”、使用隱喻等都屬於話中藏話一類。話中藏話通常是就某一和當前論題無直接關係的話題發表議論,借題發揮,旁敲側擊,讓對方聽出弦外之音。例如:
某女士帶領男友回家,恰遇前夫在家看電視。兩位男士相見除了尷尬之外,更是相互充滿敵意。但是為了顯示自己的風度,誰也不便攻擊對方。於是,男友對電視中轉播的足球賽發表議論道:“8號越位了。”前夫也不示弱,立刻回敬道:“那是對方有意造越位。”
這位女士的前夫與男友之間的對話就使用了話裏藏話的方法。男友的言外之意是,你們已經離婚了,你呆在這不合適。前夫的弦外之音是,你小子別得意,要不是我有意造越位,你根本沒機會到這來。雖然二人誰也沒有直接提及對方,但他們借著評論足球賽,把自己對對方的態度明確地表達出來了。
在辯說中,有時雙方地位的差異使得地位較低的一方不得不采用迂回戰術來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
2運用典故
所謂典故者,典製、掌故也。現代人所說的“典故”,通常指說話或寫作時所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曆、出處的詞語。在辯說過程中引據典故是人們經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論證是一個複雜過程。對於許多論證來說,從論據到論證是需要經過一係列的推演才能完成的。然而,在實際辯說過程中,嚴密的論證卻未必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因為:
(1)辯論的氣氛和時間不允許辯論人發表長篇大論;
(2)冗長而平淡的論述不能吸引和打動對方;
(3)說話過多容易讓對方在個別詞句上鑽空子。
在辯說中恰當地運用典故不僅可以避免冗長的論證,簡潔生動地闡明觀點,而且還能有力地說服或反駁對方。
3形象比喻
抽象的概念常常使人感到乏味,人們通常更願注意和思考比較具體的事物。形象比喻是人們熟悉的修辭法,它根據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某種相似性把一種事物比作另一種事物。例如把漂亮的姑娘比作花,把教師比作園丁等。在辯說過程中,應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事物、深奧的道理講得生動具體、通俗易懂,可以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和邏輯的說服力。例如,在一場關於糾正腐敗現象的辯論賽中,正方認為嚴厲懲處是糾正腐敗現象的最好手段。而反方則認為,嚴厲懲處不是糾正腐敗現象的最好手段,隻有綜合治理才能有效地根除腐敗現象。反方道:“糾正腐敗現象是個係統工程,嚴厲懲處隻是這個係統中的一個環節。綜合治理恰似我們每人的這個拳頭,而嚴厲懲處隻是其中一個指頭。我們請問,是用拳頭打人有力呢,還是用指頭打人有力呢?”
綜合治理也好,嚴厲懲處也好,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相比之下,拳頭、指頭這兩個概念就形象得多了。反方把綜合治理比作拳頭,把嚴厲懲處比作指頭,使辯詞顯得十分鮮明生動,反方在辯論過程中曾反複使用這個比喻,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形象比喻不僅可以生動具體地說明抽象的事物,講解深奧的道理,而且還可以含蓄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4巧拆詞語
拆詞亦稱析詞,是指把本來不能拆開的詞語硬拆開運用,以求達到風趣、幽默的效果。如“學習、學習,學而不習,等於沒學”。運用拆詞可以生動地揭示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麵。如:“辯論的辯和論是相輔相成的。沒有辯的論不能構成辯論,同樣,沒有論的辯,隻能是強辯、狡辯。”
這段話把“辯論”這個詞拆開,取出辯和論這兩個語素來獨立運用,生動地說明了論證和駁辯兩者在辯論中所起的作用和相互關係。
5故意釋詞
自然語言(相對於人工語言、形式語言而言)是一種極為靈活的語言。其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多義性。從認識的角度看,歧義性是自然語言的缺點,但是從思想交流和感情交流的角度看,正是歧義性使得語言成為活的語言,成為人們實際交際的工具,同時也使語言的成長成為可能。人們在日常交往中死摳字眼,過分地注重詞語的用法,會忽略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從而影響思想感情的交流,是不可取的。但是,在與人論辯,或在辯論會中,沒有咬文嚼字的功夫,幾乎是注定要失敗的。
從語言分析的角度看,一個語詞的意義有兩種,一種是語法意義,另一種是語用意義。語法意義是約定的,可理解為書麵意義。它對於所有使用這種語言的人都是相同的。而語用意義則不然,它是指詞、語句在實際交際過程中的意義。某一語詞的語用意義可以隨著言語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人們在使用語言進行交流時所使用的正是語詞、語句的語用意義。一個語詞的語用意義有時與其語法意義一致,而有時卻相去甚遠。例如:“共產黨員是特殊材料製成的人”。此句中“特殊材料製成的人”一句,其語法意義與語用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語用意義使人們的實際言語交際成為可能,然而,也正是它為人們利用歧義創造了條件。同樣一個詞,你可以這樣解釋,我也可以那樣解釋。你說我的話不對,但經過一番解釋,你就不得不承認我是對的。
6抑揚結合
抑揚是修辭方式之一,抑是指抑製、貶低、否定。揚是指讚揚、抬高、肯定。抑揚結合是通過語義及語氣的轉折加強語勢,以達到“抑”或“揚”的目的。
抑揚可分為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兩種。
先抑後揚是先敘述人或事物有缺陷的、不利的一麵,然後再讚揚其優秀的一麵。先抑後揚的目的在於揚。例如,某人在其演講中這樣說:“盡管我做的工作辛勞而平凡,待遇又低下,且常為世俗偏見瞧不起,但我們卻樂在其中。因為,我們的事業是人類崇高的事業,我們的工作是神聖而偉大的工作。”
如果演講者直接說:我們的事業是人類崇高的事業,我們的工作是神聖而偉大的工作。那麼他的講述就會顯得十分平淡。演講詞中前一半是對“我們的工作”的抑,後一半是對它的揚。一抑一揚相互對比,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從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揚後抑是先對某人或某事進行表揚、肯定,而後再對其進行批評或否定。先揚後抑中揚是手段,抑是目的,所以,先揚後抑也稱為後抑先揚。
7故意囉嗦
常言道:言不在多而在精。人們曆來提倡簡潔,反對繁瑣;喜歡精煉,討厭囉嗦。囉嗦的文章是很令人反感的,同樣在言語交際中,說話囉嗦也十分令人厭煩。然而,在某些特殊的場合囉嗦卻是一種有效的說話方式。
首先,囉嗦除了使人覺得厭煩之外,還令人生畏。從小到大,老師誨人不倦的教導,父母的千叮嚀、萬囑咐一直伴隨著大多數人。工作中,許多領導講話也是很囉嗦的。對於這些,人們不能製止,不能反駁,也不能逃避。所以很多人內心深處,對喋喋不休的講話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畏懼感。利用這一點,當我們用囉嗦話回敬那些不懷好意的挑釁時,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某人專愛搜集別人的隱私,以此取樂。當他知道小張的妻子比小張大8歲時,便來找小張,想調笑小張一番。他問小張:“你愛人好像比你大吧?”小張答道:“不錯,她比我大8歲,我比她小8歲。她的年齡減8,是我的年齡。我的年齡加8,是她的歲數。你還想知道什麼?”好事者覺得無趣,閑聊了幾句後,就灰溜溜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