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活動日趨頻繁的今天,談判變得無處不在,每個人都免不了要進行或大或小的談判。大到耗資數億美元攪動行業格局的企業並購,小到訂購一顆小螺絲釘的幾毫厘差價,對談判雙方都是一種挑戰,是進攻與防守的博弈過程。談判的成敗,與自身的利益密切相關。怎樣才能在談判中獲得自己想要的利益,甚至更多的利益?怎樣在談判中做一個主導者?怎樣在談判中讓對方心情愉快地達成有利於我方的協議?這依賴於經驗積累,更依賴於一定的博弈智慧。
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中無時無處不存在著談判,談判或者說博弈的技巧,它的重要性在現代社會日益突顯。
有個專業人士曾說過:“談判的基本原則是,如果合作型與合作型談判,這會是一個共贏的局麵;如果競爭型與競爭型談判,要達到共贏會很難;如果合作型與競爭型談判,通常情況下,合作型都會處於劣勢。”
談判時,如果你在和一個競爭型的人談判,一定要小心,你必須表現得比他更加具有競爭意識,要比他更加強硬。競爭性談判一般是一個零和遊戲。這樣的談判可能會產生擠牙膏式的壓力,使對方永遠存在壓價或抬價的幻想。
1985年,在美國彼得斯堡的一家美式足球俱樂部裏,發生了一場很有意思的球員薪水談判。球員弗蘭克的代理人正在和球隊老板談判。此前,弗蘭克在該球隊每年能夠拿到38.5萬美金。一開始,事情進展得非常順利。代理人要求1985年,弗蘭克的年薪要達到52.5萬美金,老板同意了;接著代理人要求這筆年薪必須被保證,老板也同意了;然後代理人要求1986年弗蘭克的年薪要達到62.5萬美金,老板思考後同意了;接著代理人要求這筆年薪也必須被保證,這下老板不幹了,並且否定了之前談妥的所有條件,談判徹底崩潰。弗蘭克最後到西雅圖的一個球隊,年薪隻有8.5萬美金。
在這個談判過程中,哪裏不對勁了呢?代理人顯得太過貪婪,並且在一次談判中不斷更新自己的要求。在任何一次談判中,你都不能隻關注所談的內容,而忽略了談判到達了什麼地方。
博弈並不是你一個人在作決定,對手的選擇與你的選擇相互作用。你的對手和你同樣聰明且關心自己的利益。你的選擇和決定將對別人的決策結果產生影響,同樣別人的選擇和決定也直接影響著你決策的最終結果。有些事情錯了可以重新來過,而有的事情一旦決定就無法再更改。談判就是這樣,你的要求影響著對方的態度,如果談判崩潰了,很可能就是一個永久性的損失。
納什均衡告訴我們:當你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發生衝突時,你要學會設法對其進行協調。如果現實不允許你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利益,那麼自己退而求次,總比讓雙方都什麼也得不到要強得多。所以談判不要太過分,要隨時留意雙方的那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