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茗香話茶理(1 / 1)

釜鍋內的水輕沸起來,奴婢從類似小型碗櫃的列具中分別取出名曰鹺簋的瓷瓶、名曰熟盂的砂杯、名曰銅則的湯匙、一隻瓷壺和一雙竹筷,馮大娘從鹺簋中倒出少許鹽粒,投入釜中,一會兒工夫,釜邊泉湧,她接過木瓢舀出一瓢鹽湯倒進熟盂中。

過不多時,鹽湯沸波鼓浪,用竹筷繞釜的中心回旋攪動三周,以銅則由紙囊中取出適量的粉茶自釜鍋中央投入,片刻之後水沸泡沫四溢,茗香滿屋,馮大娘又將熟盂中的鹽湯倒入,待沸水稍平,兩名婢女合力將茶床搭起,取下釜鍋,以漉水囊過濾,茶水倒入瓷壺之中。

另有婢女自都籃中搬出類似現代竹筐的藤畚,取三支精致的銀碗,馮大娘手挽寬袖,將瓷壺中的香茶倒入碗中。

“久不烹茶手藝生疏許多,二位貴客莫要見怪,且請飲鑒一二。”

翟霏霏接過茶碗,一股清香瞬間沁人心肺,隻見那湯如琥珀,清透怡人,輕抿一口但覺味甘雋永,齒頰留香,四肢百骸,說不出的輕鬆快慰,真可謂“鼻觀舌根留不得,夜深還與夢魂飛”。

“大娘,這是何茶,竟是如此芬芳清洌?”

馮大娘笑道:“此乃蒙頂石花,產自蜀西蒙頂山。”

白舒同道:“蒙頂石花,我知道,那可是赫赫有名的帝王茶呢。”

馮大娘道:“哦?蒙頂石花是帝王茶麼?妾身倒是不知。”

白舒同暗道“不好”:自己脫口而出卻是沒有過腦。蒙頂石花是唐代開寶年間,才在蒙頂山開辟皇家茶園,定期收采,遂成為朝廷祭祀的專用貢茶。自己這一說,竟是將帝王茶的名號提早了一百餘年。

話已出口,總要圓謊。

“這個……聽說前朝文帝便是酷愛此茶,我也是道聽途說,或許不真。”

“哦,原來如此。”

白舒同暗道“僥幸”:皇家辛秘,一般人不得而知,馮大娘身處坊間,翟霏霏對茶沒有研究,自然不知道是真是假,總算是搪塞過去。

翟霏霏又品了一口道:“這茶確有味道,從未喝過這麼好喝的茶呢。”

馮大娘道:“自古蜀地多茶香,西晉文人張載曾說:‘芳茶冠六清,滋味播九區。人生苛安樂,茲土聊可娛。’不過,茶好固然重要,若是沒有上水相配,也是無益的。”

翟霏霏問道:“烹茶的水還有講究麼?”

馮大娘道:“烹煮此茶所用之水來自長安城東六十裏外驪山泉。好茶多來自高山峻嶺,極寒之地,而山泉則為滋之脈也。我們凡人崇尚天境,離天逾近,自然逾生靈氣。故而水以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

翟霏霏點頭道:“原來還有這番理論。”

馮大娘道:“茶道即是無為之道,道家所倡天人合一,明是品茗,實為悟心,使人返璞歸真。飲一碗茶,可以滌去昏寐,二碗飲罷,則是清醒神思,三碗過後,即可謂之得道。真正的茶人胸懷寬廣,虛懷若穀,並不拘泥於小節,而是與自然完美契合。

不僅道家,儒家、佛家亦是如此。茶與和諧密切關聯,以茶養廉,禮中有茶,這正是孔孟講求的‘仁義禮智’的中庸之道。知足者常樂即是‘了悟’,茶常遊走於有事與無事之間,調劑心情,香茶一杯,則有清心養性之效,佛家講,隨緣消舊業,任運著衣裳,正是該行則行的結果。”

洋洋灑灑一番箴言,聽得白舒同是頻頻點頭。

翟霏霏卻是懵懵懂懂,但覺高深莫測,隻知佛、道、儒三家雖然觀點不同、認知有異,看來對茶的理解還是趨於一致的。

她仔細品味,這茶真是越喝越是甘爽。

“大娘,這茶中何以要加少許鹽呢?”

“烹茶之法甚多,我這隻是其中常見的一種,放入少量的鹽,意在去除茶中苦澀,還有人會再放些薑、蔥等作料合煮。若是喜歡甜茶,湯中可加入一些孔扇、桂皮、紅棗、蜂蜜、紅糖等物,如果這些都不喜歡,還可加入花椒、核桃仁、米花等,也是回味無窮的。”

翟霏霏越聽越覺得這其中學問無窮,拉住馮大娘的胳膊,嬌聲道:“大娘,我想學茶道,你教教我好不好?”

馮大娘笑道:“這有何難,你隨時過來,我教你就是。”隨即神情一黯:“可惜你晚生了十七年,若是她在,定是喜歡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