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誠來到宜昌的三峽大壩,查看了新開挖的地下發電廠房。該發電廠房剛剛投入運行,不是以前的水電機組,而是新建的蒸汽發電機組,蒸汽的來源就是水庫地下的四台天窯二號。
為了保證不讓天窯二號在散熱過程中導致水體升溫,天球的外層需要包裹上堅固的保溫層,因此整個天窯二號的建造需要陸地的廠房中一次性建成。因此大家對建設地點是山洞還是湖泊,大家產生了分歧。湖泊方案可以不需要開挖山洞,山洞的方案不需要二次吊裝。經過各方麵的詳細比較,孔令誠決定采用山洞的方案。
目前的四台天窯二號運行相當平穩,第一台已經第二次爆炸燒製了。孔令誠今天是來看第三台的開爐過程,並規劃以後六台的安裝計劃。
孔令誠通過監控大屏,看到天球的閥門被緩緩打開,這時裏麵的冷卻水早已放幹。機器人進入天球內部,來到天爐的中部位置,旋轉連接螺杆,使上半部和下半部脫離,將起重機掛鉤套上鋼質護圍,吊起上半部,終於露出天爐的核心部分。機器人將它裝上滑車,運出天窯二號。整個過程不到二小時就順利結束。
孔令誠接著來到天窯二號的第五台安裝點,山洞的高度高達四十多米,裏麵的天球焊接正在緊張進行,大約建了二十多米。等天球建好後,再將天爐搬進來,還要安裝支架和散熱裝置。估計還需要四個月時間。孔令誠讓項目的負責人周純剛,加快安裝進度。因為以前隻有一台天窯在燒製,林氏一號的材料相當緊缺,現在有五台天窯一起燒製,廠房不加快建設,就要拖延整個工程的後腿。
周純剛告訴孔令誠,山洞的開挖進度時間較長,隻能是幾個山洞同時開挖。
孔令誠告訴周純剛,既然這樣,你就幹脆將以後的十幾個山洞一起開挖,萬萬不能影響工期。
周純剛滿腹疑問:“我們不是隻造十個天窯二號嗎?幹嘛要這麼多山洞?”
孔令誠:“我們還要造天窯三號,甚至於天涯四號。二號和一號的裝置結構有所不同,但承受的溫度和大氣壓都是一樣的,用來燒製林氏一號是非常成熟的。隨著林氏一號材料越來越多,我們有條件建造耐高溫和耐高壓更強的三號或四號。”
周純剛:“那是不是還要燒製林氏二號或三號材料?”
孔令誠:“林氏一號隻是天窯計劃燒製的第一個產品,以後當然還要燒製更多的產品,隻有這樣才能符合各類高科技產品的研發需求。”
聶衝帶著孔令誠,乘坐軍用飛機來到定日航天基地,基地上停放著一架昨天剛剛返回的航天飛機,這是航天飛機的第一次試飛。孔令誠走近飛機,仔仔細細地查看著。飛機的表麵有點黑乎乎的樣子,他用手擦拭了一下,裏麵立刻重現了藍色的光澤。聶衝介紹說,本次發射和返回,除了機體表麵出現了黑色的變化,飛機本身和新的完全一樣。這些黑色隻是升空和返回途中的高溫引起,由於溫度隻有八千多度,對於耐高溫達三萬都的林氏一號材料沒有任何影響。
孔令誠說:“我們當初設計過程中,把溫度控製在八千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別國航天器返回的溫度。現在看來還是過於保守了。看來我們在貨物發射時的加速度提高到10g應該沒有問題。不過這樣就要改造整個發射軌道,成本太過高昂。”
聶衝說:“現在這樣的發射能力已經足夠了,每次能將一百噸的有效載荷發射到太空,隻要航天飛機足夠,理論上我們可以每小時發射一架,一個月就可以將數萬噸的太空基地都發射上去。如果我們將載人飛機的加速度降到2g的話,就是普通的健康公民都可以乘坐航天飛機到天空。”
孔令誠:“上太空是很多人的夢想,看來有希望實現了。”
聶衝:“地球衛士的材料已經陸續運來了,機庫裏也已經停滿了其它九架航天飛機,這些天都將一一試飛。估計一個月後,我們就能正式開始建設地球衛士一號。爭取在二年內,將十個地球衛士發射到二千公裏高的軌道上,完成對地球主要區域的二十四小時覆蓋。隨後我們就開始建設月球基地,甚至於火星基地。隻是現在的航天飛機的運行每次都需要加注燃料,運行的效率還不是太高,飛行的距離也有限,要直接飛到月球和火星還是不行。”
孔令誠:“我明白你的意思,就是希望有核動力的航天飛機出來。設想的情況是,利用核能產生高溫離子,再通過超導強磁將離子加速到每秒一千公裏以上的速度向後噴射,產生持久而強大的推動力。但這需要性能更高更豐富的材料出來,才可以將核動力發動機小型化。發動機的總量隻能幾十噸,推力卻要上千噸。就目前而言,我可以用幾十萬噸的發動機產生上千噸的推力,就像珠峰發射場一樣。隻能等到天窯三號或者天窯四號出來以後,再試試有沒有運氣能燒製出更好的物質,用來建造核能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