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沒有專門的學校和專門的教師,教育是與日常社會生活融合在一起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文字的發明,社會上逐漸出現了專門的學校,同時也有了專門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教師職業是學校出現後接著出現的。我國西周時期實行政教合一,官師一體的教育製度。
秦朝的教育製度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到了漢武帝時則是“獨尊儒術”,不僅國家興辦太學,也允許和鼓勵私人辦學。但漢朝的官辦學校仍然是政教合一。以後曆代王朝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教育方式和學校類型,但教育的基本體製和教師狀況變化不大。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對教師的重視,認為教師素質的高低關係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從而形成了尊師重教的優良曆史傳統。但由於時代的局限性,我國長期以來並沒有把教育工作看作是一門專門職業,進行專門的教育訓練。而隻是到了近現代,教師工作才逐漸得到了重視。特別是建國以後,我國政府頒布了一係列的政策文件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師專業發展”這個概念的提出最早是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兩個教師教育的報告引起的。
在近現代教師專業發展政策主要表現為教師教育政策或教師政策。而在我們現在廣泛使用的教師教育在當時一般用師範教育來表述。
一、近代中國教師教育政策及特征
(一)近代中國教師教育政策的製定與執行情況
1840年鴉片戰爭,外國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救國、富國是仁人誌士的共同追求。要救國富國,必須廢除舊教育,開創新教育,辦新學堂。而最本質的任務在於教師的發展。梁啟超在《論師範》一文中指出正是由於日本明治時期的興學,才使日本走上了富強的道路。因此,國家的強盛在於興學,而要興學,師範學校必須先行。並特別提出,要向日本學習,盡早開辦師範學堂。盛宣懷在1897年創辦南洋公學,專門培養教師。他創辦南洋師範館有兩大原因:其一,師範是教育的本源;其二,以前他在天津有辦學經驗。於是在這年秋天,他模仿日本師範學堂有附屬小學的例子,設置外院。
南洋公學師範館的創辦,拉開了中國近代師範教育的序幕。為了加緊創辦師範教育,清政府於1902年頒布《欽定學堂章程》之後,又於1904年初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該章程規定,師範教育分為兩類,包括優級師範學堂和初級師範學堂。同時,清政府命令各地“宜首先急辦師範學堂”。於是從1902年起,江蘇、直隸、江西等省均紛紛籌建起三江師範學堂、保定師範學堂等學堂。除了大辦公立師範學校之外,我國第一所私立師範學校——通州師範學校,也於1902年在張騫的操辦下在通州成立了。同年京師大學堂增設師範館,並開始招收師範生。1904年清政府頒布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學製《癸卯學製》,在整個學製體係中,師範教育體係取得了應有的一席之地。
在1912年頒布的《壬子學製》和1912年頒布、1916年修訂的《師範教育令》中分別就創辦師範教育作出了若幹規定:師範教育分為兩級,包括初級師範學校和高等師範學校,實施師範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專門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教師。師範學校的經費由省級政府劃撥,允許開設私立師範學校和女子師範學校。在師範生學費的規定上,清末規定讀師範的可免除學費,而且學校提供吃住等生活費用,但前提是學生畢業後必須承擔一定年限的教學任務。因此,師範教育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
(二)近代中國教師教育政策的特征
我國教師教育在清末開始誕生,這一時期教師教育的重要性已被人們普遍認識到,創辦教師教育的一些有益的經驗對現今仍有啟發意義:
1.靈活多樣的師資培養形式
清末師範教育體係基本上模仿日本,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層次不同的學生到不同的科、所,這樣培養的學生質量不同、規格各異。培養小學師資的學校,有中等師範,還有5年製完全科、簡易科、師範傳習所、講習科等。中等、高等兩大層級互相聯係,初級師範完全科畢業生在教育義務年滿後,可考入高等師範學校繼續深造。清末建立起的這種多層次師範教育體係,為民國乃至以後的師範教育所繼承和發展。
2.重視師範專業培訓及學生的教育實踐活動
重視師範專業培訓是我國師範教育的又一大特色。其內容包括師範專業知識教育及師範專業技能培養。這些知識和技能是師範生區別於非師範生的主要標誌。我國師範教育從開辦之日便十分重視師範專業培訓,1904年《奏定初級師範學堂章程》規定教學內容除一般文化科學知識之外,專門設有教育學。民國時期也重視師範專業培訓。
師範學堂在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方麵,不僅有較多的教育理論學科和授課時數,而且重視教學方法的研究。例如,初級師範學堂,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開設教育原理、教育史,分別是每周6學時。第三學年和第四、五學年分別開設教授法、教育法令、學校管理和教育實習等科目,每周8到15個學時不等。著名教育家張謇率先嚐試了師範生實習製度,通州師範學校規定在畢業前必須去實習,否則不得畢業。1904年頒布的《奏定初級師範學堂章程》著重強調了實習。實習可以讓學生溫習知識,培養學生教學能力,從而勝任本職工作。
3.重視對師範生品德的培養
清末師範學堂注重對學生思想品德培養。南洋公學師範院是這樣要求師範生的,“性厚才精,學廣識通,行正度大,心虛氣靜。”師範教育考試比其他的考試更為嚴格。張謇也特別注意對學生人格品德方麵的培養,張謇認為師範生要講求公德,修私德。鼓勵師範生養成品德高尚的人,能夠“他日為良教師,成我一國國民之資格”。
他所舉辦的學校,注重品德教育,保證了師範生的質量。
師範教育是培養未來教師的根本途徑。師範生的品德修養如何,直接關係到教師隊伍素質以及受教育者道德品質的形成。1904年《奏定初級師範學堂章程》規定學生入校條件之一便是“品行端謹”,在教學內容中首重修身和讀經講經,“所講修身之要義,一在堅其敦尚倫常之心,一在鼓其奮發有為之氣,尤當示以一身與家族朋類國家世界之關係(以上與中學堂同)。教為師範者,須並講教修身之次序法則,尤須勉以實踐躬行,使養成為師範之品望”。民國時期均繼承了師範教育重視學生品德修養的良好傳統,這對於保證教師的素質特別是教師良好的師德有著積極的作用。
4.師範教育公立,師範生享受公費教育
師範學校實行公立,學生享受公費待遇,有任教年限的規定,這些有關師範教育的政策早在清末製定的各種法規中便有明確的規定。如1903年頒布的《奏定初級師範學堂章程》規定每州縣要設立一所初級師範學堂,其經費由各地政府自行籌措,師範生不用交納任何費用。《奏定優級師範學堂章程》規定京師及各省城要分別設立一所優級師範學堂,用官費支付公共科及分類科學生所在學習期間的費用,加習科學生學習所需費用也由官費支付。在師範生應盡義務方麵,規定優級師範學堂分類科畢業生,有義務服務本省及全國的教育事業,服務年限規定為六年。如果畢業生不能盡到對教育事業的義務,或者因為某事被取消教員資格,那麼就要返還本應繳納的學費。在1907年頒布的《學部奏定女子師範學堂章程折》中也有類似的規定。師範教育實行公立的政策一直實行到民國時期,在所頒布的師範教育法規中,再次強調師範生享受公費教育,但師院生在畢業後從事教師工作時有任教年限的規定。師範教育實行公立並讓師範生享受公費教育,有利於師範教育地位的提高,師範教育的質量也得到了保證,師範教育的發展也有了充足的經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