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品劉平書記其人其詩
如果不是受市作協委托編寫《群眾工作200例》一書,我也無緣結識梅溪湖工委劉平書記。雖隻一麵之緣,但印象頗深。沒想到他是個詩人,沒想到他送了我們一本《洞庭帆影》的詩集,更沒想到他的詩歌會寫得這麼好。
曾經來過兩次梅溪湖,都是緣於和朋友摘葡萄。自己親自挑選親手采摘下飽滿、深紫、水靈的葡萄,和在市場上買來葡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情趣。那時的梅溪湖到處是成片而連綿不斷的葡萄林,綠意流淌,或青或紫的葡萄串藏匿在翠綠的葉子間,如羞澀的待字閨中的少女,讓人浮想聯翩。第二次來的時候,正好是拆遷後的最後一次葡萄文化節。聽村民說土地已被政府征收,要建梅溪湖國際服務區。
我們找到劉書記的辦公室時,他已等候我們多時,茶幾上擺放了西瓜、山竹等水果。他戴副厚厚的眼鏡,精瘦,皮膚黝黑,不苟言笑,總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他很忙碌,推掉了幾撥找他的人。我們說明來意,先談工作,才知道梅溪湖國際服務區是省市重點工程,1年拆遷安置1萬餘人,而且工作到位無後患,創造了長沙市成片集體土地拆遷的奇跡。然後聊起詩歌,他的表情開始生動起來,他把詩歌稱為“精神健美操”,在關鍵時刻能喚起民眾的激情。他很想把自己的詩歌請人朗誦,製作成光碟。從他送我們詩集的扉頁裏,看到他的簡曆:出生華容鄉村,畢業於師大,做過中學老師,從小愛好文學。雖然是政府官員,骨子裏還是個文人,而且是個有思想有追求的文人。
並不厚的一本詩集,卻是他45年思想的結晶。認真品讀其詩歌,就可進入他富饒的心靈世界。我從第一頁讀到了最後一頁,掩卷深思,感觸良多。他的詩歌,已經與他的人生融為一體了。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家鄉的熱愛與眷戀,對人生的哲理思考,對愛情的忠貞,對親情的難舍;他的壯誌豪情,他的痛苦徘徊;他對理想的不屈不撓的追求,他對人生命運的執著叩問……在詩集裏展現的是個真實的、立體的、血肉豐滿的詩人的形象。
他的詩歌藝術是多姿多彩的,主要有以下幾個藝術特點:
一、立足傳統,意境優美,結構嚴謹,音律和諧
他的詩歌,受傳統詩詞的浸染很深,用格木詩人的話來說,就是“他的詩歌很中國”。(作為受五千年傳統文化熏陶的中國人,在詩歌創作上完全割裂與傳統的聯係,而去可以追求西方的現代手法,我覺得是不明智的。)他講究形象的刻畫,意境的營造;追求押韻和音律,很多時候都是一韻到底,簡潔明快,音韻回環;講究形式的和諧,視覺的協調,有的如唐詩字數相等,有的如宋詞參差錯落。
我們以他的《湘江放歌》為例。這是在慶祝祖國六十華誕之際,長沙晚報社組織的“萬行長詩頌湘江”活動中,他創作的一首優秀的朗誦詩,作為壓軸收尾。
整首詩氣勢磅礴,內涵豐富,音韻鏗鏘,很適合朗誦。共分呼喚、傳承、憧憬三章,開篇語和結束語隻改動了一小部分,製造了回旋反複的效果,而且不是簡單的重複,是更高層次的情感的提升。
整首詩歌,從湘江的曆史歌唱到現實,從現實歌唱到未來,引經據典,言詞高昂,充滿了湘江建設者的豪情。
十月,我選擇去了遠方,
十月,我肩背散發詩香的行囊。
踏著湘江之波一路北上,
去實現我的美麗夢想。
不論是現在,
不論是未來,
我勒緊不羈的湘韁,
馬蹄踏響迸發的力量。
三湘作鞍,四水揚鞭,
仰天長嘯,聲聲呼喚:
我的瀟湘熱土啊!
我的母親湘江!
這樣的詩句,如果佇立杜甫江閣,麵對湘江,高聲吟誦,怎不讓人熱血沸騰,豪情滿懷?
二、緊扣現實生活,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實現理想和現實的交融
他的詩歌,很多都來源於現實生活的感悟,甚至和實際工作融為一體。他在梅溪湖工作了7年,對這20.2平方公裏的土地和百姓懷有深厚的感情,見證了梅溪湖的變遷和發展,灑下了自己無數辛勤汗水。“上麵千條線,下麵一口針”,是對基層工作的形象描敘。1年內完成1萬人的拆遷工作,這枯燥的數字後麵隱含了多少令人難忘的故事,遇到的困擾不計其數,碰到的難題數不勝數。但是,他都咬牙堅持住,發揮湖南人不怕困難的霸蠻精神,迎難而上。他把自己的遭遇比作《雨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