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人化過程(1 / 3)

人們都說“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都相信中國在21世紀必將成為世界經濟和文化的大國和強國,中國人將在世界和平和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是,每個人也都知道,鼎盛時期的中國人不是我們當前這一代人,而是30年、40年後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

目前,世界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多元優勢時代、分子化合作時代、個性化時代和任何東西都追求娛樂化效果的時代,同時,也進入了個人必須達到快速改變和適應社會發展的時代。

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洞察未來世界的發展,肩負著對未來人才培養的曆史使命。

根據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按照現在的經濟發展速度,估計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進入繁榮富強的鼎盛時期,但這種鼎盛能夠維持多長時間,能否真正為世界帶來繁榮昌盛,能否真正帶來世界和平,那就要看我們的子孫是什麼樣的素質和水平。

說實在的,我們國家目前的教育現狀和教育方式都值得深思,且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他們的脊梁是否能承擔如此重擔,他們是否能促進國家的繁榮富強,是否能為世界帶來繁榮昌盛和和平,尚未可知。那時候世界已經進入了大融合的時代,每個中國公民都代表中國,每個中國公民都是中國的大使,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代表中國人的形象。

凡是在思考教育問題的人,都是在思考中國的未來。教育直接關係到國家未來的人才培養和人才結構,其觀點、方法很多,但是,如何教育才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發展的優秀人才,誰也不敢說他的方法是最好的、最適合的、最正確的。

教育的核心是什麼?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們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隻有順應規律,一切才可能正常發展;隻有順應規律,才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潛能,才有利於整體素質的提高。但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的基本規律是什麼?

無論什麼時代,無論什麼人種,都關心著同樣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我應該如何度過我的一生?”“我們怎樣與其他人生活在一起?”“我們怎樣和自然和諧相處?”

隻有找到了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最本質的因素是什麼,我們才可能以此為中心,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對孩子的教育從大的方麵來說分為三大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目前,在孩子進入社會之前,主要是以學校教育為主,而學校教育又以智力教育為重點--以知識的傳授和學習為主。

現代科學和社會生產實踐已經證明,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知識的學習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對孩子的情商和能力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

知識隻是一種工具,是個體認識世界的背景,是快速、全麵了解世界的一種方法,是獲取認識世界的經驗的最快途徑;能力是對知識的運用、創造。但是,如果用來破壞世界,知識越豐富、能力越強,其破壞程度也越大。

另外,在學校的教育過程中發現: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基本上是自己主動學習的學生,也是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不願意學習的學生,不管使用什麼辦法,其學習成績也很難穩步提高,而且絕大部分不僅僅是學習成績差,其他很多方麵都很差。

經過調查,凡是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身上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究其原因,都是家庭的問題,家庭中家長關係和其教育方法是導致孩子出現問題的關鍵。

其實中國人曆來對家庭教育都非常重視,人人都知道“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現在,家庭教育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又被重新提出,並引起了高度的關注和重視。

很多研究教育問題的專家學者在指責現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指責父母、指責學校(從小學、中學直到大學),甚至直接針對國家的教育體製。另外,很多人也試圖從現象和形式上來改變教育的現狀,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時常聽到一些權威人士和一些家庭教育專家發表的言論,他們在教育技能、教育技巧、教育方法上很有研究,在課堂上講得讓其他家長激動不已,可是回到家中針對自己的孩子卻又不知道應該怎麼辦了。部分家長認為,無論什麼方法放在自己孩子身上都沒有效果,這讓人痛心,一個優秀的孩子就這樣毀在無知的父母手中,他們還不知道原因,並把一切責任都推到孩子身上。

這種現象忽視了一個本質的東西:作為人--最重要的是什麼?人之所以成為人,最關鍵的是什麼?父母、教師是不是已經把孩子當作了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希望將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首先,孩子必須是完整人格意義上的人,然後才是要把孩子培養成為什麼樣的人,最後才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教育和培養孩子。然而,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所有人注重的都是最後一項。

在剛開始研究家庭教育的時候,我也曾告訴父母們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告訴他們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最初的時候還信心百倍,有點躊躇滿誌的樣子。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問題的不斷出現,總感覺所有的方法都是那麼蒼白無力,隻能解決一些小問題,不能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實質問題。

於是,我開始反思:在家庭教育中究竟應該教什麼?應該如何教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何才能夠培養出能夠引領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帶著這樣的問題,對古今中外有所成就的人進行對比研究,發現所有取得成就的人、有責任感的人、有社會公德的人,所有自信、自立、自強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生活得很有“尊嚴”。

至此,我體悟到教育的本質和核心--從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有尊嚴地成長,孩子就會在一生中有尊嚴地生活。

所有成年人都知道:傷自尊、辱人格是對個人的大不敬,何況是孩子。為了孩子的未來,我們更應該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更應該維護孩子的尊嚴。中國素有教育子女的傳統,望子成龍是天下父母的心願,可是絕大部分父母用的都是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很多教育觀念已經不適應現代的教育形式,而那些教育方式也顯得傳統和落後。另外,也有部分父母對如何教育孩子顯得盲目和茫然,不知如何是好。現在已經有很多專門研究家庭教育的專家和學者,有無數的專著出版,可是許多父母發現,那些方法隻適合別人,對自己的孩子就是沒有用,無可奈何之下,隻好任由孩子自由發展,這對家庭、對孩子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在此,我以簡明扼要、淺顯易懂的方式告訴天下父母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根本,孩子的“尊嚴”是教育的本質和核心。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千萬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在父母的精心嗬護下有尊嚴地健康成長,成為有尊嚴的中國人。

人受到震動有種種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經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強烈、最持久的則是在個人尊嚴上。

--約翰·高爾斯華綏

在二十多年的教學經曆中,無數學子從課堂上走過,有優秀學生,也有不突出的學生,甚至還有無法完成學業的學生。看到很多學生學習很認真,學習成績卻非常差,對於他們來說學習就是一種痛苦。很多時候在反思,作為教師,我到底是在教學生什麼?有時候感覺自己就是一台傳授知識的機器,完全是在鸚鵡學舌。有的學生在課堂上被“關”了幾年,自己卻不知道學了些什麼內容,他們討厭學校、討厭老師、討厭課本。這些孩子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時常被老師叫到辦公室訓話,但沒有多久又出現同樣的問題。然後,老師把父母也叫來辦公室,當著父母的麵對其嚴厲批評,甚至於父母、老師齊上陣,回家之後還有更嚴厲的“教育”,結果還是那樣,無所謂,完完全全的一副無賴形象。

看到這種現象,大家有什麼感想?所有人都會說這些孩子無藥可救了。

少女毀容與學生弑母反映了什麼?一個是合肥某中學的學生陶某,求愛不成便瘋狂地將汽油潑向16歲女生,將一個清秀女孩燒得麵目全非;另一個是浙江某名校高二的優秀生,因為母親對他學習要求嚴、壓力大,竟然殘忍弑母,然後若無其事地繼續上學,直到被捕受審時還說“不後悔”。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文言》

孩子的行為,是父母教育的結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苦果,必自己品嚐。父母們最愛問:“我的孩子怎麼辦?”“如何才能教育好我那不爭氣的孩子?”“所有方法都用了,還是拿他沒有辦法。”這種現象是現在的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專家也提供了大量的方法,但是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隻能暫時緩解一些表麵現象。

經過長時間的調查、研究、分析發現:凡是出現討厭學習、行為不端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受到過傷害,是一些人格不完整的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的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傷害,在那種羞辱、嘲笑和打擊的環境中,他們變成了幾乎沒有人格和尊嚴的人。在研究家庭教育的過程中,這種感受更加強烈。

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在《易經》“蒙”卦中就指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蒙以養正,聖功也。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易經》是我國著名的一部經典,它用六十四卦演繹了天、地、人及萬物的存在、發展、變化,世間萬象盡在“一陰一陽”之間,此消彼長。

《易經》第一卦為“乾”卦,代表天,預示“自強不息”;第二卦為“坤”卦,代表地,強調“厚德載物”;天地之間為人,故另外六十二卦全部演繹的是人間萬象。第三卦為“屯”卦,“剛柔始交而難生”,說明人的出生會遇到很多困難;第四卦為“蒙”卦,指出人生之初必處於蒙昧狀態,必須對其進行良好教育,並且從“教什麼”、“如何教”、“什麼時間教”、“教什麼內容”等方麵來告誡世人如何教育孩子;第五卦為“需”卦,進一步從智慧層麵解讀人的需求。

“養正”、“育德”是教育的核心,此消彼長。何以養正?何以育德?在家庭中應該如何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呢?

“德”除去政治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對個人來說,具體又指什麼?核心內容是什麼?“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那麼學校的德育又在做什麼?德育教育的根本是什麼?天天對著一個心術不正的人叫喊--“你要愛國、愛家鄉”,真的有用嗎?

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找到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核心動力,把本質的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常人由兩個部分組成,即屬性和特性。我們把身體上的成長稱為“自然人”,也是個人的“第一生命”,又稱為個人的生理生命;把人的特性稱為“精神人”,是個人的“第二生命”,又稱為個人的精神生命。通常所說的人,一般都是指有智慧的“智人”,與合趾猿同屬人科的靈長目動物,直立行走,有高度發展的大腦,具有較強的推理能力、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

個人的最大差別不是肉體上的“自然人”的差別,而是心靈上的“精神人”的差別。“精神人”依附於“自然人”而存在,即人的“第二生命”必須依附於“第一生命”才能存在,當第一生命消失的時候,第二生命也同時消失。

教育的目的就是在自然人的成長過程中,促進其精神的成長,即在第一生命的基礎上完善和促進第二生命的成長,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把一個“動物”變成人的過程--人化過程。

每個人都要經曆生老病死的過程,人死了第一生命就消失了;經過學習、成長,經過完全人化過程後,人的精神和思想不會隨著人的死亡而消失,精神和思想不僅可以傳承,還可以被發揚光大,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死而不亡者壽”。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精神的成長,讓心理(精神)生命成為人的優勢生命。

自然人和精神人的關係

自然人是指人的身體,而精神人則是指除了人的身體之外個人所擁有的全部,它包括個人的思想、性格、情感、情緒、文化、知識、心理活動、能力和觀念等。

身體是物質存在的自然實體,其他均為意識層麵的精神成分;個人的身體是生命的載體,所有生命特征全部在個人的身體上展現出來,如:人格、尊嚴、思想、信念、思維、意識、情感、情緒、文化、知識、能力、價值觀、榮辱觀、注意力、想象力、情緒、自大、進取精神、毅力、賞識、感恩、誌向、目標、夢想、勇氣、寬容、尊重、痛快、自我接受,等等。如果身體的生命特征沒有了--通常說的“死了”,其他意識層麵的東西也會全部消失,所以,全部意識層麵上的精神成分都依賴於身體而存在。

可是一個人的價值、能力、成就等不是決定於身體的強壯程度,而是決定於一個人的大腦。那種“五大三粗”、“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在社會生活中隻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力氣大、體力好”,對於智慧層麵上的工作無法勝任。

控製人的身體活動的不是身體本身,而是人的思想意識和心理活動,個人的任何心理活動都可能引起身體上的反應。思想的深度、靈活度、境界等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學習積累起來的。

身體是生存之本,固然重要,應該得到相應的關心和愛護,但身體隻有在精神的作用下才能更加顯現出它的價值。如果沒有精神的存在,人就失去了靈魂,沒有靈魂的人無異於行屍走肉,必須是身體和意識的相互結合,才可能發揮出個人的最大潛力。

人的身體和思想意識密不可分,身體狀況可影響人的思想意識。任何思想意識形態都可能影響身體狀況發生變化,《黃帝內經》中說“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肝腎好的人耳聰目明,即聰明;“脾在誌為思”,脾髒發達的人頭腦很靈活,關聯性很強。相反,任何思想意識也會影響身體狀況,如一個人思考過度,則會傷及脾髒,即所謂“思傷脾”。

在家庭中,每個父母都特別注重孩子身體上的成長,但在孩子身體成長的同時就應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讓孩子從出生開始進行有意識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補充精神營養,才可能形成偉大的個人精神人格,修煉成“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麵、才氣行於事、義氣施於人”的一流人才。

人格尊嚴:第二生命的脊梁

人格尊嚴在法律上的規定為:“人格尊嚴,是指公民所具有的自尊心以及應當受到社會和他人最起碼的尊重的權利。”“判斷自然人人格尊嚴是否受到侵害,不能僅考慮該自然人的主觀自尊感受,更要從客觀角度考慮其在通常社會範圍內所享有的作為‘人’的最基本尊重是否被貶損;如果是,則其人格尊嚴遭受侵害。”人格尊嚴包括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隱私權等。

人化過程實際上就是將一個純動物屬性的人,經過不斷教育,轉化為具有人格尊嚴的個體的過程。經過教育和學習,逐漸將人格、尊嚴、思想、信念、思維、意識、情感、情緒、文化、知識、能力、價值觀、榮辱觀等傳授給孩子,並經過孩子的“內化”形成孩子自己的精神品質。在此過程中,尊嚴是最重要的因素,不能受到任何傷

害。如果孩子從小就沒有尊嚴,孩子的第二生命就失去了脊梁,第二生命無法站立起來,孩子永遠也不可能成長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其人格發展不完善,各種各樣的人格障礙就會由此產生。

如果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人格發育不完整,就會出現一種特有的、明顯的、偏離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多數人認可的認知行為模式的人格缺陷,在醫療和健康學上稱之為“人格障礙”。其常見的類型有:偏執型人格障礙、分裂型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衝動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焦慮性人格障礙、其他人格障礙(如循環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不適當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