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心願,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前途光明,成為人上人!可咱自己不是龍,也不是鳳,那咱孩子一出生自然也不是小龍小鳳。那麼如何教育他們,培養他們便成了當下父母最擔心的事情。
問題孩子出自問題家庭,沒有不好的孩子,隻有不好的父母,孩子是父母的一麵鏡子。怎樣才能讓孩子贏在父母手中呢?就是父母要欣賞孩子,和孩子做朋友,平等的朋友,要不斷讚揚和鼓勵孩子,讓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覺。
不要對孩子輕言輸和贏。有的孩子比較早熟,有的孩子比較晚熟。輕易對孩子的表現說輸和贏可能會有一定正麵激勵作用,但負麵的影響不可忽視。對大多數家長來說,孩子教育問題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一定要給孩子創造盡可能好的環境“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往往懷著這種心理。
“不僅不能輸,還要千方百計創造條件讓我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這個口號顯然是有問題的。”在日前結束的上海市教育博覽會幼兒教育沙龍上,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後慶說。
問題1,起跑線在哪裏?
有專家表示“首先要問的是,起跑線在哪裏”這確實是個問題。專家舉例說,視神經的發展是零到六個月,起跑線就是孩子剛出生後。很多年輕媽媽把孩子抱在懷裏,在孩子臉上蓋一塊毛巾,看來是保護孩子的眼睛,事實是很糟糕的,孩子視神經的發展需要外界顏色刺激,這種有意的保護反而阻礙了孩子視神經發展。孩子視力發展結果適得其反在良好條件下,輸在了起跑線上。每位家長所定的“起跑線”可能不一樣。一位參與討論的年輕家長說,他在準備婚房時,就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就在選擇未來的孩子進。
什麼樣的幼兒園,然後去買那個地方的房子。他把“起跑線”定在成家前,在懷孕前就考慮孩子的發展問題。入園、上小學、升初中,都被看作事關孩子發展的“起跑線”。進公辦還是民辦學校這是頗費思量的問題。“什麼叫好學校,這值得重新定義。”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張緒培表示,“能滿足不同學生需求的學校就是好學校,同樣一個學校,不同的學生去,最後效果是不一樣的。”張緒培透露,浙江正在提“沒有最好的學校,隻有最適合的學校”。其目的顯而易見,就是“要引導家長找適合自己孩子的學校”。
問題2誰的“起跑線”,一些家長把“起跑線”看作是知識技能,“這對孩子的發展不太有利,”上海市教委基礎教育處副處長何幼華說,“因為每個階段孩子都有自己的‘起跑線’。”胎教時,有胎教“起跑線”孩子出生後,有他這個階段的“起跑線”。教育要適應孩子不同階段的發展,而不是把我們成人關注的知識、技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塞給他們。事實上,這並不是孩子的“起跑線”,而是家長希望的“起跑線”。上海市盧灣區早教指導中心主任茅紅美認為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如果是孩子應該有的“起跑線”,那應該是正確的。對於零到三歲或零到六歲的孩子來說,有他自己的需要。要讀懂孩子的需要不是件容易的事。
問題3想讓孩子跑多遠。
在中國,沒聽過方仲永故事的人不多,但熱衷“神童”話題的不少。每個聽過“揠苗助長”故事的人都會嗤之以鼻,可自己揠苗助長時一點也意識不到。教育專家表示我們傳統教育的現狀是孩子跑不遠,這樣會導致我們創新能力不足,原創性人才缺乏。一位教育專家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我國對創造性的開發和投入在全世界排在第六位。我們原創性的成就,在全世界卻排在第24位。張緒培尤其反對幼兒教育階段的揠苗助長。
目前,大家對精英關注點是他的解題能力,但解題能力並不是精英的本質屬性。一位數學家說“高考題一做就會,還有思維嗎”麵對純粹從知識技能角度去考量孩子,並以此設定培養目標與方式的“我們的現狀”,長期從事新基礎教育研究的複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徐冬青副教授質疑“這樣,孩子還能跑得遠嗎”他提倡“培養有個性的人”。什麼是有個性的人呢徐冬青說“‘有個性的人’必須首先認識到自己與其他人的共同之處,在這個社會上與他人承擔著相同的社會責任同時認識到自己的不同。”對於精英培養,張緒培提醒,人首先是人,讓他在這個階段得到充分的發展,讓他在這個階段應該發展的部分得到最充分的發展,“精英就在其中了”。“這樣,你還會擔心孩子跑不遠”張緒培笑道。專家表示不要對孩子輕言輸和贏。有的孩子比較早熟,有的孩子比較晚熟。輕易對孩子的表現說贏和輸,可能會有一定正麵激勵作用,但負麵的影響不可忽視。用什麼標準和方式測量孩子的輸和贏值得探討。尹後慶表示輕易地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口號誤導了很多家長“弄不清情況就胡亂‘賽跑’孩子能跑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