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一 讓先賢的光芒穿越時空,照耀當下(1 / 1)

時下,國學的熱潮正在中國湧現。文化精英在探討國學問題,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撰文《“國學”應該是“大國學”》;北大教授袁行霈先生在《人民日報》談“國學”之大用。大眾也在關心‘國學’文化,大學的講堂,甚至小學和幼兒園的“誦經”中都能聽到“國學”的聲音。這種精英和大眾都在關注國學的文化氛圍,這種社會出現的文化現象,無不昭示著今日中國人對傳統文化複歸的熱情。

國學,作為傳統,是一種曆史的創造和存在,是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積累起來的精神財富,溫家寶總理在哈佛大學的講話《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說,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以及其他許多也在中國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學說流派,這就是有名的“諸子百家”。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許多珍品,有許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東西。比如,強調仁愛,強調群體,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天下為公。特別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世代相傳。所有這些,對家庭、國家和社會起到了巨大的維係與調節作用……

國學作為我們的曆史和文化的基礎,它構成了我們精神生長的客觀環境,我們早已成為了它的受益者。

“誰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人類有著相同或相似的需求和渴望,因此也積累了許多共同的經驗和智慧,它們積澱、保留和貯存在傳統文化這種純粹精神的形式之中。

因此,對於國學的重新研究在今天是很有價值的,關於國學的研究並不單單是一種學術研究,更重要的是國學經典裏留給我們的對於人生的品讀,通過曆史的長廊,在這一部部經典中窺見的不僅是曆史的宏偉藍圖和作為人類長期發展的社會文化的見證,更重要的是能夠“古為今用”。

1988年,75位諾貝爾得獎者相約法國巴黎,聯袂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論語》如一束溫和的光芒,為尋求企業困境突破的人們指明了一條通向繁榮與和諧的出路。

被後世尊為“亞聖”的孟子所著的《孟子》告訴我們,“處世”,首先是要“做人”,“為人處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修身處世。而“做人”的要義在於,人的行為必須合乎“人”應該具有的道德規範,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律人。

“前繼孔孟之餘緒,後開儒家之新風”,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荀子開創了儒學的一片新天地。我們從他所著的《荀子》中定能覓得古代先賢文化的精華所在。

從古至今,“大學之道”始終閃耀著璀璨的光輝,深刻地固化在我們的心靈之中。無論人們此前有沒有讀過《大學》,那種深深融彙在我們民族心靈之中的道德意識和人生信念,早已融彙在我們的血液之中,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一切。

北宋的程顥、程頤兄弟認為:“《中庸》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可見,中庸的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麵,我們可以終生受用不盡。

時至今日,《周易》中所揭示的人生法則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能夠指導我們趨利避害、轉凶為吉。

《道德經》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對中國古代政治、哲學、軍事、文學、藝術,乃至中國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站在時代的高度,全麵地把握這一光輝著作的思想內涵,對於指導職場人士走向幸福的彼岸有重要的意義。

莊子的思想,莊子的生活態度,莊子的文學,以及莊子表達和實現他的思想、態度、文學的途徑與過程,以及這種途徑和過程所蘊藏的深刻與豐富的內涵,不但給後人提供了可供效法的生存生活和精神活動的雙重模式,而且作為一個重要的精神源泉,為後世開啟了無數法門。

在《韓非子》中,處處表現出耐人尋味的冷靜與智慧。曆史學家許倬雲先生認為《韓非子》的內容基本上涵蓋了今天政治學、管理學的主要觀點和主要論證方法。

《孫子兵法》體現了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包含了許多深刻的哲理,已成為指導經濟、政治、文化、外交乃至人生各個方麵的不朽經典。

……

國學中的一些偉大的觀念、智慧和經驗,可以解釋當下我們許多的問題,給我們許多新的啟示,我們“用文化體驗解讀國學經典,讓那些遙不可及的先賢的光芒,穿越千年時空,照耀當下,也讓很多人的生命曆程,因為多了這種傳統文化的陪伴,而變得厚重和溫暖”。

最後希望我們能夠在這一部部國學經典中明白仁義禮信的道理,做一個內心充實,精神世界豐富的現代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