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老年型社區的養老公共服務供給——以上海市普陀區甘泉社區為例(1 / 3)

(陳瑋婷,複旦2007級MPA(2)班學員。)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人的壽命越來越長。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實施的人口政策效應逐步顯現,出生人口數量得到控製,特別是上海等發達地區,出生人口數量逐年呈負增長態勢。相比較而言,老年人口增長迅速,人口老齡化已成為整個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目前,上海市及普陀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但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卻已達到或超過許多發達國家的水平。人口老齡化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許多壓力,同時也給家庭帶來了不小的負擔。由於家庭結構的變化,核心家庭逐步取代傳統的大家庭,家庭結構小型化削弱了家庭在社會化、成員養老和互助救濟等方麵的服務功能。而單純的機構養老又不能滿足廣大老年人多方麵的養老需要,養老服務供給問題成為一個重大課題。而社會的轉型和政府職能的轉變,使得街道成為社區公共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對於老年人口眾多、公共資源又極度匱乏的老年型社區,養老公共服務供需矛盾尤為突出。本文以上海市普陀區的甘泉社區為實例,對該社區的老年人口情況、養老公共服務供給情況及發展趨勢進行具體分析。針對該社區的實際情況並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一圈、三中心、八個服務點”的養老公共服務模式。最後,從政府定位、發揮社會力量和營造氛圍三個角度提出政策建議,以期構建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為補充、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社區養老公共服務供給體係。

一、老年型社區的養老公共服務供給狀況

街道辦事處作為區政府的派出機構,雖然不是獨立的一級政府組織,但街道(社區)是國家政府與城市社會最基本的接觸麵,是政府與社會互動的基礎平台,承擔著最基本的公共服務職能。隨著社會轉型和經濟轉軌速度的加快,企業轉製、單位解體,使得“單位人”轉變為“社區人”,一些過去由單位承擔的事務需要政府和市場以外的社會組織來承接,也成為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推動力,街道(社區)的公共事務日益繁多、日趨複雜。社區居民群眾的公共需求日益增加並呈多元化趨勢,街道作為社區公共服務的提供者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麵臨不斷加劇的人口老齡化程度,養老服務的供需矛盾日益突現,對建立健全老年人福利服務體係提出了迫切需要,對社區的養老服務供給更是提出了新的挑戰。甘泉社區是一個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社區,老年人口較多,且該社區本身成立、發展較早,當前因受經濟、資源等方麵的製約,也已呈現老年趨勢。本文立足於甘泉社區這一典型的老年型社區的實際,從提升老年型社區養老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的角度,探索適應該社區社情,順應該社區民意的社區養老公共服務供給模式。

(一)甘泉社區概況

甘泉社區地處上海市普陀區的東北角,位於普陀區、寶山區、閘北區三區的交界處,區域麵積2.34平方公裏。甘泉社區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發展於80年代,興盛於90年代。1991年,由原甘泉新村街道和滬太新村街道撤建成立甘泉路街道。甘泉路街道是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先進單位、上海市首批文明社區,也是全市第一批創建成功的示範街道、模範街道。近年來,又先後榮獲上海市新版文明社區、上海市先進街道辦事處、上海市首批和諧社區示範單位等榮譽稱號。蓬勃開展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極大地提升了甘泉社區的公共服務和管理水平。2010年成功創建成為上海市老齡工作先進單位。

(二)甘泉社區老年人口基本情況

截至2009年年底,甘泉社區共有戶籍人口92184人,其中60周歲以上老人23939人,占社區總人口的25.97%。高齡老人(80周歲以上老人)4713人。統觀甘泉地區老齡人口主要有以下三個顯著特征。

1.老年人口數量多

據統計,截至2009年,甘泉社區有60周歲以上老人23939人,占社區總人數的25.97%。同期,普陀區全區共有60周歲以上老人205572人,占全區總人數的23.56%。甘泉社區的老年人口數在普陀區各街鎮中居第二位。另據報道,2008年上海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為300.57萬人,占戶籍人口的21.61%,老齡化程度已經接近世界人口老齡化最高的國家水平(人口老齡化程度23%—25%),比全國高近一倍(孫剛:《上海人口向高齡化發展》,《解放日報》,2009年9月26日。)。而甘泉社區更是已達到並即將超過世界人口老齡化最高的國家水平。2.年齡段相對集中

甘泉社區內有百歲以上老人6人;80—99周歲老年人4707人,80歲以上高齡老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9.69%;而60—79周歲年齡段的老年人口相對集中,占到總數的80.31%。3.增長速度快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僅2006—2009年四年間,甘泉社區老年人口增長量為2508人,平均每年新增627名老人,且增幅呈逐年上升態勢。同時,80歲以上高齡老人數也在逐年攀升。4.困難老人相對較多

困難者中經濟困難者和生活困難者占很大比重。享受低保和高齡無保老人納保的人數為341人,生活困難的75歲以上獨居老人和雙獨居老人約1300人。

(三)甘泉社區目前養老公共服務供給狀況

甘泉路街道成立了社區老齡工作委員會和老齡工作促進會,具體負責老齡工作,做到組織領導堅強有力,管理體製機製完善,養老公共服務功能較為完備。

1.養老機構

甘泉社區現有合陽老年公寓、甘泉敬老院以及宏利敬老院三家養老服務機構。三家養老服務機構床位總數為268張,入住率均已達到100%。敬老院的床位數與社區老年人口的比例僅為1.12%(甘泉社區共有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23939人),遠低於2.5%的全市平均水平。三家養老機構明顯存在規模不足的現象,有擴建的需要。除了養老機構總體規模需要擴大之外,分性別的床位數也需要做相應的調整,目前三家養老機構普遍存在女性床位數緊張的現象。三家養老服務機構均由街道出資建造,負責日常運營管理,采取自收自支的資金運作模式,即床位收入用於支付工作人員工資及日常運作開銷。三家養老機構共有管理服務人員108人,平均年齡51歲,人均月工資1059元。2.老年活動室

從2000年開始,街道就陸續為每個小區建造老年活動室。到目前為止,甘泉社區20個小區中,除了新滬、安塞兩個小區以外,一共擁有18個老年活動室,麵積從35平方米到260平方米不等,其中有16個老年活動室符合國家標準,為老年人提供了日間聊天談心、棋牌娛樂、健身鍛煉的場所。

3.為老助餐

為解決社區內老年人吃飯難的問題,街道從2007年起開展為老助餐工作試點。2008年,又投資140餘萬元,新建了章家巷老年食堂。老人既可以選擇送餐上門,也可以選擇到老年食堂與其他老人一起集中用餐,在為老人解決吃飯難題的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活動的場所。目前,每天為400多位老人提供助餐服務。為老助餐工作采用政府搭台,社會化運作的模式,將這一項為民實事工程落到了實處,廣受老人及其子女的歡迎。

4.居家養老服務

居家養老服務是政府出資購買社會服務的一項舉措。凡社區範圍內,年滿60周歲以上,有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老人可以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社提出申請。經專業人員上門評估驗證,核定服務資金,以服務券的形式發放給符合條件的老人,享受由政府出資購買服務或提供優惠。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社按照老人的需求派員上門提供服務,為老人落實相應的服務項目。目前社區共有985位老人享受居家養老服務。

(四)甘泉社區養老公共服務發展趨勢

1.從老年人戶籍地服務模式轉變為老年人屬地化服務模式

當前,社區老年人服務供給處於戶籍地服務模式和屬地化服務模式並存的狀態。老年人使用公共活動設施(如老年活動室、老年健身場所等)、享受社區特定的為老助餐服務等是按照屬地化服務模式進行的;但在享受部分市、區服務政策,如享受居家養老服務、安裝安康通等,都仍需要通過戶籍所在地的服務機構提供。特別是政府發布的各項惠老政策,大多數都是要通過戶籍所在地辦理完成,在一定程度上給老年人帶來不便。

2.從提高老年人健康狀況轉變為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隨著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醫療水平的逐漸提高,老年人將原來所集中關注的“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逐步轉移到晚年生活質量上來。甘泉社區中已有不少老年人參加了各類文體活動、接受科普教育、進入老年大學學習進修,開始渴望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