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為善,上善若水
與人為善,上善若水,隻有具有水一樣的胸懷,才能流而不止,波瀾不驚,才能具有一顆平靜、安寧的心。但表層的水隨意東西,隻有深層的水,才安如盤石。與人為善,上善若水,還需要如深層之水那樣堅持自己的原則和本色。
清代名臣著名文學家張英家居住的地方有一些空隙的土地,被鄰居一家姓吳的給侵占了。於是,家人就給張英寫信告知此事,想讓張英教訓鄰居。誰知張英知道事情始末後,不但不生氣,還回書一封雲: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裏人看到書信後,於是就把地又後退了三尺。吳家人聽說這件事情之後,非常欽佩張英的胸襟,於是也退讓了三尺。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巷子稱為“六尺巷”。
張、吳兩家的做法,既避免了鄰裏糾紛,又成就了一段佳話美談。可見,在某種情況下,寬容、禮讓,表麵上是“失”,其實內裏卻還是“得”到的多。
中國人在哲學的範疇中,把道德修養多歸納在“善”的範疇中。而在所有的善中,最高最完美的,莫過於達到“水”的境界了。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確實說出了“水”的境界以及人性的高潔。我們在日常的工作、學習中,也要學習“水”的精神,與人為善,上善若水。
寬容也許是生活中的一種最好的習慣。“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就是對寬容質量的最典型概括。隻有寬容才能豐富和壯大自己。隻有一條條小溪流的彙集,一個個小支流的融會,才能形成澎湃的激流,彙成大江大河。長江和黃河,哪一條不是千萬溪流彙集而成的呢?“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也是強調包容的質量的。“泰山不讓寸土,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隻有“不讓寸土”、“不擇細流”,才能有發展壯大。
現代社會中,很多企業就采用這種原則來發展壯大的。他們或者通過多方籌集資金來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或者收購其它的企業來從事多元化的經營;或者並購同類企業,來擴大行業規模,這些企業能包容其它的企業,所以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1998年花旗銀行與旅行者集團達成合並協議,組成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企業。而到06年底,全球因為大企業集團的並購所造成的融資收購增長已經超過了3.1兆美元。這些並購的舉動,不光是有包容性有實力的表現,更是大胸襟才能做出的大手筆。
一個企業可以有這種包容的寬大胸襟,一個人同樣也可以具有這樣的胸襟。讀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就會聯想到一種縱橫四野,包裹宇宙的廣闊空間。這就是人的偉大包容胸襟的表現。
在日常的生活中,也需要以包容的態度待人處事。當與別人發生爭執時,要學會以包容的心態去看問題,異中求同;當和同事在一起時,要包容他們的缺點;當走在焦急的人群或者擁擠的公交車上的時候,也要以包容的心態寬容忍讓。以包容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逆境和不順,就能平和起來,就能安靜下來。
要想做到“上善若水”,還需要做到忍耐。對於成功來說,也隻有耐得寂寞忍得屈辱,才能略有小成。
婁師德是唐朝時一個有名的宰相。
他的弟弟被皇上任命為代州刺史,就要出發上任的時候,婁師德對他說:“我的官位到了宰相,你又做了刺史,這樣會招致別人的嫉妒的,你準備如何應付這種情況呢?”
他的弟弟跪在地上說道:“即使有人直接把唾沫吐在我的臉上,我也隻是擦去罷了,絕不與人計較。”
婁師德大怒說:“這就是我替你擔心的原因啊。別人把唾沫吐在你的臉上,正是要發怒於你的。你當著他的麵擦去,隻會讓他更加憤怒。因此,別人吐你麵的時候,你不能擦去,而是應該笑著接受它,等它自己幹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