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貧寒子弟投身愛國運動(1 / 1)

王盡美(1898~1925),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原名瑞俊,字灼齋,山東莒縣北杏村(今屬諸城)人。五四運動時發起組織勵新學會,主編《勵新》半月刊。1920年在濟南創建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次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共山東區支部書記、山東地委書記。1922年1月赴莫斯科出席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6月回國,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山東支部主任、北方分部副書記,領導山海關、秦皇島工人和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次年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1924年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在青島開展國民會議運動和工人運動。1925年8月病逝於青島,終年27歲。

坐落在諸城縣、莒縣、日照三縣交界處的北杏村,山清水秀。銀帶般的濰河,蜿蜒起伏的沂山山脈,一望無際的昌濰平原,在落日餘暉下構成了一幅恬靜而又美麗的圖畫。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6月14日,東魯英萃王盡美就誕生在這依山傍水的村子裏。

王盡美,原名王瑞俊,字灼齋,出生在一個佃農家庭。他是遺腹子,在他還沒出生時,父親就去世了,因此王瑞俊連自己父親長什麼模樣都不知道。

由於家裏的經濟條件非常差,在王瑞俊的記憶中,童年就是餓肚子。王瑞俊小時候給地主家放過羊,後來地主看他聰明伶俐,就讓他陪自己的兒子讀書,這樣,王瑞俊就意外地獲得了讀書識字的機會。但這種“陪太子讀書”的日子沒過久,地主家兩個兒子先後得暴病而亡,很迷信的地主就認為王盡美是克星,將他逐出校門。

但是此時的王瑞俊已經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初步形成了遠大的誌向。回家後,他一直向往讀書的日子,母親看他癡迷讀書,就讓他進了學費低廉的村塾。辛亥革命的影響波及山東後,村塾被廢除,成立了新式初等小學,王瑞俊因為成績優秀,由校長破例決定免除學費繼續學習。兩三年後,王瑞俊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進入枳溝鎮高等小學,又因為成績優秀而成了唯一一名享受學雜費全免的學生。

在鎮高小讀書時,他結識了傳播民主思想的王新甫先生。課堂上,先生慷慨激昂地講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鐵路風潮、武昌起義等故事,也介紹《革命軍》、《天演論》、《民報》等進步書刊。這些重大事件與進步思想觸動了王瑞俊的心。

1918年,王瑞俊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臨行前揮毫作詩,以抒情懷:“沉浮誰主問蒼茫,古往今來一戰場。濰水泥沙挾入海,錚錚喬有看滄桑。”這首詩顯示青年王瑞俊的革命誌向和豪情。王瑞俊入校後不久就顯示出了過人的組織活動能力。極佳的口才、橫溢的文采以及事必躬親的責任心,贏得了學生的愛戴。但真正使他走上前台的則是1919年在全國範圍內爆發的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的導火線是青島主權的歸屬問題,山東省不可避免地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山東人民更是懷有對殖民統治的切膚之痛。王瑞俊積極投身五四運動,被選為省立一師北園分校代表,帶領同學參加集會、遊行,開展宣傳活動。5月7日晚,一師聯合濟南共21所學校學生代表70餘人在省議會開會,正式成立全省學生聯合會。並議定學聯的目的與要求為:懲辦賣國賊;廢除“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拒簽巴黎和約,無條件收回青島和膠濟鐵路;抵製日貨,提倡國貨。爭取學生有遊行示威和講演的自由。王瑞俊被推選為學聯負責人之一。

山東學生聯合會是繼北京學聯之後成立較早的學生愛國組織,標誌著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反帝愛國鬥爭進入高潮。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王瑞俊與鄧恩銘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他們先後在上海法租界望誌路106號、浙江嘉興南湖的畫舫中舉行會議。在與會代表中,他是到達上海較早的一位,參加了中共一大會議的全過程。

在中共一大召開期間,他和鄧恩銘虛心好學的精神以及他們在大會討論時所發表的對於馬克思主義的見解,給與會代表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黨的成立堅定了王瑞俊的革命信念,他將自己的名字王瑞俊改為王盡美,取盡善盡美之意,並為此作歌《盡善盡美唯解放》:貧富階級見疆場,盡善盡美唯解放。濰水泥沙東入海,喬有麓下看滄桑。

按照黨的指示,王盡美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副主任身份,積極領導開展工人運動。1922年10月,在他直接領導下,京奉鐵路山海關工人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大罷工,曆經9天,取得鬥爭勝利。緊接著,他作為總同盟罷工指揮部重要成員之一,參加領導秦皇島開灤五礦工人總同盟罷工鬥爭。同年11月,他在山海關領導建立黨組織,發展黨員。

1923年1月,王盡美領導建立京奉鐵路總工會及山海關分會,任總工會秘書。同年2月,被反動軍警逮捕,後被工人營救獲釋。繼續主持山東黨的全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