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血灑興國竺高山(1 / 1)

1931年9月8日,一場動人心魄的激戰在江西興國縣高興圩西北的竺高山進行著,這是紅軍第三次反“圍剿”中最慘烈的一場對峙戰。參戰雙方的主力是紅四軍曾士峨11師和國民黨19軍蔡廷鍇60師、戴戟61師。

當年6月,蔣介石組織23個師另3個旅約30萬兵力進攻閩、贛根據地,毛澤東率部千裏迂回,打運動戰,尋隙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打了多次大勝仗。到9月初,蔣介石對中央紅色根據地的“圍剿”即將宣告破產,國民黨各路軍正全線撤退。

高興圩的戰鬥是9月8日上午打響的。當時紅四軍軍長林彪、政委聶雲臻在陣地上用望遠鏡反複觀察正在撤退的敵人,看到敵60師、61師主力都已離開高興圩往興國去了,騾馬隊、夥食擔子也過去了,隻剩下一個團在後麵打掩護。林彪說:“切他個尾巴!”11師迅速穿插過去,一打,並未很快消滅這個團,敵人的大部隊返回來接應,越打越多。

國民黨19路軍是蔣鼐文和蔡廷鍇的部隊,兩廣籍士兵為主,以能打狠仗著稱,穿短褲,爬山如履平地。這兩個師裝備精良,平時吹噓“在戰場上子彈殼也不讓別人撿走一顆”,號稱是從未敗過的“鐵軍”。而紅軍的武器不如敵人,敵人多是衝鋒槍和機關槍,而11師還有人使用梭鏢做衝鋒的武器,一些老式“漢陽造”步槍,很少有刺刀。

陣地上,密集的槍炮聲、軍號聲和喊殺聲震天撼地。雙方為搶占一個小山包,都要拉鋸式地反複爭奪數次,戰況極其慘烈,到處是倒下的屍體。紅33團有一挺水機關槍,還未架好就被衝上來的敵人一窩蜂地奪走了。憤怒的紅軍戰士冒著槍林彈雨前仆後繼衝過去搶,雙方易手五六次,戰死了許多人,最後紅軍還是奪了回來,架起來消滅了很多敵人。

從上午酣戰至下午,雙方都打紅了眼,戰鬥成了膠著狀態。敵軍十分凶悍,兩廣兵邊在壕溝裏邊射擊邊大聲叫罵。曾士峨率領11師官兵用槍托、梭鏢大刀和石頭跟敵人拚殺、肉搏……他告訴自己的將士:“我們是工農紅軍,是鋼鑄的,是鋼軍。一定要把‘鐵軍’吃掉!”戰至黃昏,紅11師的子彈打光了,人員傷亡過半,敵人也留下了2000餘具屍首,屍橫遍地,血染山岡。曾士峨已經組織了兩批敢死隊衝鋒,打退了蜂擁而上的敵人。正在間隙,敵人又一次發起進攻,向紅四軍軍指揮所方向衝鋒,情況十分危急。

曾士峨立即命令把手榴彈、刺刀集中起來,組織全師以黨團員和排以上幹部為骨幹的敢死隊,親自帶領撲了上去。在進攻中,不幸被敵人的衝鋒槍射中胸部,壯烈犧牲。這個時候,雙方都已無力再戰。紅軍為爭取主動,旋即撤出戰鬥。

聽到曾士峨犧牲的消息,毛澤東十分難過,許多戰士都放聲大哭自己的師長。毛澤東沉痛地說:“曾士峨是在最關鍵的時刻組織衝鋒犧牲的,他的模範行為鼓舞了戰士,改變了戰況。”隨後紅軍總政治部發出“向曾士峨學習”的通令。

新中國成立後,曾士峨的遺骨運回益陽,安葬在會龍山上。1987年,益陽地區在會龍山修建了曾士峨烈士紀念碑。楊得誌將軍親筆題詞,以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