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琢(1903~1928),湖南石門人,1924年,他考入廣州黃埔軍校,同年底,經周恩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參謀長兼第十師二十八團團長,並當選為中共紅四軍軍委委員和中共湘贛邊特委委員,協助毛澤東、朱德指揮作戰,粉碎湘贛兩省國民黨反動派的“會剿”,保衛和鞏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王爾琢在江西崇義思順圩追擊叛徒時犧牲。
一夜風雲變,上海大屠殺。爾琢拔刀起,血誓效討伐。革命不成功,此生不理發。新婚方五月,大義割柔腸。致書慈父母,淚落沾衣裳。為救工農苦,不能侍羹湯。南昌首義後,轉戰上井岡。指揮主力團,威震贛與湘。三戰喪敵膽,活捉‘兩隻羊’。紅旗閃耀處,須發自堂堂。崇義追叛徒,桂花落地黃。英年二十五,天地為悲傷。
這是一首刻在王爾琢家鄉石牆上的詩,概括出了他短暫而光輝的一生。
王爾琢,出生在湖南省石門縣官橋村一戶小康人家。1920年7月,他考入湖南省甲種工業學校,參加了進步學生運動。在校期間,他確立了要實現勞苦大眾的解放、必須實行革命的思想。為了喚起同學的覺醒,王爾琢與校學友會負責人以學友會名義在校內開設了一間出售進步書刊的書店。
1923年10月8日,王爾琢與青梅竹馬的鄭鳳翠走進了婚姻的殿堂。他時常把外麵的見聞講給妻子聽,向她灌輸革命思想。
1924年暑假期間,王爾琢得知廣州黃埔軍校招收學生的消息。他喜出望外,立即奔赴廣州報考黃埔軍校並被錄取。臨別時,妻子依依不舍地將他送至王官橋的大路口,兩人都止不住地熱淚長流。王爾琢對已經懷孕的妻子說:“生兒是你的靠,生女是你的伴,生兒取名叫摘祚,生女就叫桂芳。”說罷,二人依依惜別,但誰也沒有料到,這次分別竟成了他們夫妻的永訣。
王爾琢在黃埔軍校學習期間,各科成績都名列前茅,頗得校方器重,連續擔任第二期、第三期學生分隊隊長和黨代表。學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對他極為賞識,常找他談話,對他進行鼓勵。1924年底,王爾琢在黃埔軍校加入中國共產黨。
隨著國共合作和北伐計劃的製訂,1926年夏,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三師經過擴充,改編為北伐軍東路先遣隊。共產黨決定從黃埔軍校抽調一批優秀黨員到該軍開展工作。王爾琢被任命為黨代表,帶領四十多名黨員編入東路先遣軍。出師北伐後,東路先遣軍在黨代表王爾琢和師長李明揚等人的帶領下,不到半年就進軍至浙江桐廬一帶。在攻城戰役中,師長李明揚在前線負傷,暫由王爾琢代理師長一職。由於王爾琢部署得當、指揮出色,經過數日激戰後,東路先遣軍攻克桐廬縣城,為北伐軍進軍浙江開辟了通道。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蔣介石密令李明揚逮捕該部所有共產黨。李明揚將密令拿給王爾琢看,王爾琢當機立斷,通知師內所有共產黨員迅速離開東路先遣軍。4月底,王爾琢來到上海,向周恩來彙報了情況。
原本在1927年初,王爾琢的妻子鄭鳳翠曾帶著女兒王桂芳來過武漢。在打聽王爾琢的消息終無結果的情況下,鄭鳳翠失望地回到了湖南老家。當得知妻子曾到過武漢時,王爾琢給父母寫了一封信,表示了心中的歉疚。信中說:“父母大人,鳳翠母女此次來漢,未能見上一麵,心中定會十分難受……兒何嚐不思念著骨肉的團聚……但烈士殷紅的血跡燃起了兒的滿腔怒火,亂葬崗上孤兒寡母的哭聲斬斷了兒的萬縷歸思。為了讓千千萬萬的母親和孩子能過上好日子,為了讓白發蒼蒼的老人皆可享樂天年,兒已以身許國,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這是王爾琢的最後一封家書,也是他給親人留下的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