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得理讓人是最好的和解手段
讓人,多發生於競爭情境,由於讓人行為出現而使矛盾化解,爭鬥平息,對手變朋友,仇人變夥伴。因此,讓人是避免鬥爭的極好方法,對個體也具有一定價值。它具體表現在:
得理不讓人,讓對方走投無路,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擇手段”,這對你自己將造成傷害,好比老鼠關在房間內,不讓其逃出,老鼠為了求生,會咬壞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條生路,讓它逃命要緊,便不會對你的利益造成破壞。
漢代公孫弘年輕時家貧,後來成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隻有一個葷菜,睡覺隻蓋普通棉被。就因為這樣,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隻蓋普通棉被,實質上是裝模作樣、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麵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隻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譽。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孫弘麵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一句也不辯解,並全都承認,這是何等的一種智慧呀!汲黯指責他“使詐以沽名釣譽”,無論他如何辯解,旁觀者都已先人為主地認為他也許在繼續“使詐”。公孫弘深知這個指責的份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辯解,承認自己沽名釣譽。這其實表明自己至少“現在沒有使詐”。由於“現在沒有使詐”被指責者及旁觀者都認可了,也就減輕了罪名的份量。公孫弘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讚揚,認為他是“忠心耿耿”。這樣一來,便給皇帝及同僚們這樣的印象:公孫弘確實是“宰相肚裏能撐船”。既然眾人有了這樣的心態,那麼公孫弘就用不著去辯解是不是沽名釣譽了,因為自己的行為不是什麼政治野心,對皇帝構不成威脅,對同僚構不成傷害,隻是個人對清名的一種癖好,無傷大雅。
對方無理,自知吃虧,你於“理”明顯勝過對方,放他一條生路,他會心存感激,來日也許還會報答你。就算不會圖報於你,也不太可能再度與你為敵。這就是人性。
得理不讓人,傷害了對方,有時還會連帶傷害對方的家人,甚至毀了對方,這有失厚道。得理讓人。也是一種人情積蓄。
人海茫茫,卻常“後會有期”。你今天得理不讓人,誰知日後你們二人會不會再相逢?如果到時候對方勢旺而你勢弱,你就可能吃大虧了!“得理讓人”,這也是為自己以後做人留條後路。
清代康熙年間,當朝人稱“張宰相”的張英與一個姓葉的侍郎,兩家毗鄰而居,葉家重建屋子,將兩家公共的弄牆拆去並侵占三尺,張家自然不服,引起爭端。張家立即發雞毛信給京城的張英,要求他出麵幹預,張英卻作詩一首:“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夫人看見這封家書,立即命人退後三尺築牆,而葉家深表敬意,也退後三尺。這樣兩家之間即由從前的三尺巷變成了六尺巷,被百姓傳為佳話。
《菜根譚》中指出,“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嚐。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這句話旨在說明謙讓的美德。凡事讓步,表麵上看好像是吃虧,但事實上由此獲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但是要讓謙讓做得恰到好處,也非一味地謙讓。讓步要把握尺度,有人要在你頭上拉屎,你還允許他拉嗎?
3.防止小事導致衝突
生活中一些小事,牽涉著大的利益。處理小事不慎,可能失去的是大利益。生活中擺正自我利益與他人利益之間的關係,當注意身邊的小事,絕不可在陰溝裏翻了船。
美國的吉布林和他舅舅打了維爾蒙有史以來最有名的一場官司。吉布林娶了一個維爾蒙的女子,在布拉陀布造了一所漂亮房子,準備在那兒安度餘生。他的舅舅比提·巴裏斯特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他們倆一起工作,一起遊戲。
後來,吉布林從巴裏斯特那裏買了一點地,事先商量好巴裏斯特可以每季度在那塊地上割草。一天,巴裏斯特發現吉布林在那片草地上開出一個花園,他生起氣來,暴跳如雷。吉布林也反唇相譏,弄得他們關係烏雲籠罩。
幾天後,吉布林騎自行車出去玩時,被巴裏斯特的馬車撞在地上。這位曾經寫過“眾人皆醉,你應獨醒”的名人也昏了頭,告了官。巴裏斯特被抓了起來。接下去是一場很熱鬧的官司,結果使吉布林攜妻永遠離開了美國的家。而這一切,隻不過為了一件很小的事——一車幹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