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不拘泥形成,留好退路(7)(3 / 3)

人與人相處而被彼此接受要經曆一個磨合期,這是一個雙方逐步熟悉,互相適應,彼此認同、接納的過程。人們的性格差異及各自背景的千差萬別,因此人和人之間總會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矛盾和衝突。你作為一個新麵孔,在進入陌生的交際領域的時候,一開始就無所顧忌,目空一切,張牙舞爪,是無法與他人磨合的。似乎性格外向者或青年人常有這樣的現象,這是可以克服的問題。而采取沉穩的交際姿態才是得宜的,更有助於實現你與新環境的磨合。這是一個以靜觀動的方法,在自我保留節製中,你會對新的交際環境作個全麵細致深入的觀察和把握,從而有針對性且有實效地實現與新環境的契合和交融。表麵上看來這是一種消極的方式,實質上是一種策略,是一種技巧,更能積極有效的實現人際溝通。

5.怎樣讓領導認可你

讓領導認可,領導就會放心地讓你做事;領導看重你,你做事就會更加得心應手。

漢元帝劉爽上台後,將著名的學者貢禹請到朝廷,征求他對國家大事的意見,這時朝廷最大的問題是外戚與宦官專權,正直的大臣難以在朝廷立足,對此,貢禹不置一詞,他可不願得罪那些權勢人物,隻給皇帝提了一條,即請皇帝注意節儉,將宮中眾多宮女放掉一批,再少養一點馬。其實,漢元帝這個人本來就很節儉,早在貢禹提意見之前已經將許多節儉的措施付諸實施了,其中就包括裁減宮中多餘人員及減少禦馬,貢禹隻不過將皇帝已經做過的事情再重複一遍,漢元帝自然樂於接受,於是,漢元帝便博得了納諫的美名,而貢禹也達到了迎合皇帝的目的。

漢代晁錯自認為其才智超過文帝,更是遠遠在朝廷諸大臣之上,暗示自己是五伯時期的佐命大臣,想讓文帝把處理國家大事的權力全部委托給自己。這正是功高蓋主的表現。後來,晁錯被處死了。唐宣宗初即位,看到功高權重的李德裕,心裏忌憚,很不平衡,以至頭發被汗水浸透了,這與漢大將軍霍光為漢宣帝護衛車乘,而宣帝嚴憚心畏,像有芒刺在背有什麼區別?功勞高了,人主震懾,這樣的功臣當然會有自我矜傲的表現。

如何被他人尤其是上司認可與接受呢?

一要守法。從曆史上看,循吏最易保全。《史記·循吏列傳》中,司馬遷所說的循吏,就是遵循法規,忠實執行命令,能知時務大體的臣子。後世人們以為隻有慈愛仁惠、和善愉快,以仁義為準則的官吏,才稱得上“循吏”,那就大錯特錯了,首先應該是遵守法令,嚴格地約束自己,這才是循吏的作為。

二不參與。即不把自己的私利參與在自己所執掌的權力中去加以實現。《論語》中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即舜和禹真是很崇高啊,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但一點也不為自己。把自己的私利參與在政事之中是很不廉潔的舉動,似乎可得一時之利,但最終為人們所厭惡,他的功勞再多,苦勞再大也終會抵消。

三不長久。古人說:“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終。”身居高位如同行走在危險的高崖之上,一天比一天更謹慎。位置越高,權力越大,懷疑猜忌的人越多,不可不防,不可不嚴格約束自己。

四不勝任。古人說:“懍懍若朽索之馭六馬,栗栗危懼,若將殞於深淵。”即身居高位所麵臨的危險驚心動魄得就像以腐朽的韁繩駕馭著六匹烈馬,萬分危懼,所以千萬不要居功自傲,要時時謙讓,功成身退,可得善始善終。

五不重兵。在古代,功高的臣子如果能夠主動交出兵權,那麼對君主的威脅就減少了,所以“不重兵”,就是自我裁軍,以求自保的意思。

六多請教。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作為你的上司,他必然有其獨到之處,所以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主動向你的上司請教,探聽他的意見,這樣在辦事時就有所憑借。

6.把握說“不”的分寸

當朋友、家人、親戚找你辦事時,對於那些無法辦到的事情,你會深感頭痛,可是拒絕,總讓人難以啟齒,以致自己左右為難。所以,學會拒絕既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也是對他人的一種交待。對別人的言語和行為進行否定與拒絕,容易傷害彼此的感情,導致尷尬局麵的出現。但是,若掌握了否定的技巧,讓拒絕的話語含蓄一些,就可以避免尷尬的出現。

你應該向對方解釋自己拒絕的理由;拒絕的言詞最好用堅決果斷的暗示,不可遊移;不要把責任全推在人家身上,含糊其辭。

你千萬不要傷害他人自尊心,否則,他定會遷怒於你,讓對方明白你的拒絕出於萬不得已,你對他很是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