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1 / 1)

1653年四月,這個金礪追擊了過來,進犯海澄。金礪指揮的清軍紮營於祖山頭,擺開了進攻海澄的陣勢。

沒有了海澄廈門根本守不住,鄭成功親統大軍到達海澄。

海澄的鄭軍結寨用的是木柵,來阻擋清軍。

而清軍用的是火銃和大炮,自從**哈赤在寧遠被大炮打敗,就開始研究這玩意,皇太極時候清軍普遍使用,多爾袞入關,又奪了明軍的大炮,就大量使用。

這玩意在當時也屬於先進武器,相當於現在的導彈,鄭軍被打的很被動。

鄭成功的部將陳魁、葉章見被動挨打不是辦法,要求主動出擊;鄭成功同意了他們的意見,抽選勇士數百名由陳、葉二將率領衝鋒。清軍見鄭兵出營,立即以密集銃炮迎擊。

葉章當即陣亡,陳魁右腿負傷,被迫退回。

這樣去迎擊簡直就是人肉盾牌,有多少人都得當了炮灰。

衝擊的敢死隊都退了回來,清軍的炮擊依然不停,前沿的防禦工事都被夷為平地,鄭軍裏的許多士兵還沒有見過這樣的陣仗,更沒有打過這樣的硬仗,人心不禁有些浮動。

鄭成功為了鼓舞士氣而派傳宣官持“招討大將軍印”遍諭軍中,說:“朝廷以此畀我,我惟有效死勿去而已。諸將中有能率眾得功者,願以此題讓。”

為了進一步增強將士的決心,鄭成功親臨前沿,冒著密集的銃炮指揮戰鬥。

他判斷清軍在持續兩日施放銃炮之後,即將發起全麵進攻。當天夜裏,他派何明、洪善等把大量火藥埋在兩軍相持的河溝邊,準備好引線,待機而發。

初七日,天還未明,礪下令以空炮掩護,派綠營兵打頭陣,滿八旗兵在後麵壓陣;綠營兵是明朝投降的軍隊改編的,最適合打頭陣,前麵打的兩敗俱傷,然後八旗兵再砍瓜切菜,這和日本鬼子讓偽軍衝在前麵道理一樣。

綠營兵衝到了海澄城下,然後就是爬城,鄭軍就向下射箭,對於爬上城頭的綠營兵,鄭軍就用大斧頭砍,城下排滿了綠營兵的屍體,後續清軍踩著被砍殺的屍體繼續攀城,戰況極為激烈。

天大亮以後,鄭成功望見滿清兵大半過河,當即下令何明等點燃引線,沿河埋設的火藥同時爆發,煙焰蔽天,剛過河的清兵大部燒死。

鄭成功部將甘輝乘機揮軍掃蕩,殘存清軍狼狽而竄。

金礪見勢不妙逃回漳州,鄭成功終於取得了海澄之戰的勝利。

海澄戰役以後,金礪被清廷召回京師。清、鄭雙方再次處於相持局麵。鄭成功回到廈門論功行賞,並且利用清軍無力發動新的攻勢的機會,把海澄建設成為大陸上的前進基地,使扼據漳州府出海咽喉的海澄縣同廈門、金門相為表裏,形成一個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軍事體係。

順治不得不承認鄭成功是一塊啃不動的硬骨頭,派使節帶敕書封鄭成功為“海澄公”,給你一塊糖,能不能稍乖一點。

鄭成功的胃口是恢複大明天下,豈是一塊糖就能滿足的。

順治不信沒有人不喜歡榮華富貴的,再加籌碼,承諾給予一府(泉州府)之地,這塊地方歸鄭成功節度,你在這塊地上愛怎麼玩就怎麼玩。

鄭成功仍然沒有答應,堅定不移的堅守自己的原則。

然後籌碼繼續在加大,順治也真舍得,承諾給予興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地方,地方比原來大了四倍,讓你在這裏做土皇帝。

蛋糕真的很大很甜,而且送蛋糕的使節還是鄭成功的兩個投降的親兄弟。

但鄭成功的買賣絕不還價,別說四府的地方,就是整個江南都給了他,他也絕不滿足。

1654年,南明西寧王李定國與鄭成功聯係,希望從東、西合力進攻廣東,則明朝勢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長江北伐,攻贛、皖、蘇各省,則複興大業有望矣。

李定國這個名字我們現在看起來很是陌生,但在當時的名氣絕不在鄭成功之下,個在雲南廣西,一個在東南沿海,頻頻給與清兵致命打擊,支撐南明政權長達二十年之久,堪稱擎天雙柱。

會師廣東這個計劃是李定國製定的,可以看出這是個有戰略高度的人,雖然這個計劃不見得會成功,但起碼兩個拳頭合在一起力量更大。

但鄭成功卻沒有完全的貫徹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