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距今4000~5000年前,我國的原始農業已遍布祖國大地。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複雜,所以原始農業一開始就具有不同的特點。大致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類型。

黃河流域原始旱地農業

黃河流域是我國原始農業發生最早、生產最發達的地區。這一地區是我國主要的黃土地帶。這裏地勢平坦,土壤疏鬆,土地肥沃,適宜木石農具開墾,很適宜於農作物的生長。但這裏氣候比較幹燥,降雨量年平均隻有400~750毫米左右。適宜需水量較少的旱作物生長。因而決定了這一地區種植的作物,又隻能以旱作物為主。

在近8000年前,這一地區已經有了相當發達的原始農業。河南新鄭裴李崗、河北武安磁山、甘肅秦安大地灣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都發現了7000~8000年前的農業生產工具。如石鏟、石斧、石刀、石锛、石鐮、石磨盤、石磨棒等。還發現了豬、羊、狗、雞等家畜家禽遺骸。在磁山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糧食(粟)堆積。大地灣遺址中,還發現了糜子和菜籽。到距今5000~6000年前,黃河流域的原始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出土新石器時代我國原始社會農業遺址的分布的糧食有粟、黍、糜等,還有大麻子(古人也將大麻子作糧食)。農具的製作比以前更精致、更進步,並出現了石耜、木耒等新耕作農具和牲畜的攔圈、夜宿場,著名的西安半坡遺址和臨潼的薑寨遺址,便是這一時期原始農業遺址的代表。

隨著農業的發展,黃河中下遊一帶的人口日漸繁衍起來,並形成了一個經濟、文化中心。為後來夏、商、周等奴隸製國家和漢唐等封建帝國在這裏建都奠定了基礎。

長江流域的原始水田農業

長江流域,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湖沼眾多,特別適宜於水稻的栽培,在距今一萬年前後,在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澧縣彭頭山遺址都開始有水稻種植。在7000年前著名的浙江餘姚河姆度遺址和浙江桐鄉羅家角遺址,都發現了距今7000年左右的大量稻穀(粳稻和秈稻),以及骨耜、木耜、骨鎬等農具和豬、水牛等家畜。長江下遊地區就已形成水田農業。5000~6000年前,水田農業發展到長江中遊的四川、湖南、湖北部分地區。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便是這一時期水田農業的代表,在遺址的紅燒土中,發現有大量的稻穀遺存,經鑒定是粳稻。到4000~5000年前,水田農業擴大到整個長江流域,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發現的幾十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都有稻穀、稻米的遺存,同時還發現有芝麻、蠶豆、花生、甜瓜籽、菱角、桃核等,以及石斧、石锛、石鏟、石耜、石刀、石鐮、石杵、石磨盤等農具和豬、水牛、羊、狗、雞等家畜。在浙江湖州錢山漾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又發現了距今5000年前的絹片、絲帶和絲線,說明當時已有了養蠶業。長江流域的原始農業發生很早,而且也是相當發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