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聽了泰勒的話,心情十分複雜。一方麵,他從心底深處感到自己做實驗確實力不從心;另一方麵,他又不甘服輸,非常希望通過寫一篇實驗論文來彌補自己實驗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謝泰勒的關懷,但要他下決心打消自己的念頭實實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考慮一下。兩天後再告訴您。”楊振寧懇切地說。
楊振寧認真思考了兩天。他想起在廈門上小學時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課,楊振寧興致勃勃地捏了一隻雞,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爸媽看了笑著說:“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腦海浮現,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實在不強。最終,楊振寧接受了泰勒的建議,放棄寫實驗論文,從此,他毅然把主攻方向轉至理論物理研究,最終於1957年10月與李政道聯手摘取了該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改變有時候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適時地改變,不僅需要勇氣和膽識,更需要遠見和智慧。
還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是這樣一個在失敗後“另起一行”的人。
他在中學時,父母曾為他選擇了文學這條道路,隻上了一個學期,老師就在他的評語中下了如此結論:該生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善的品德,也絕對不可能在文學上有所成就。
於是他又改學油畫,誰知他既不關心構圖又不會調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很差。
後來,還是化學老師發現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化學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改學化學。
這一次,他智慧的火花被點燃了,其化學成績在同學中遙遙領先,後來他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他的名字叫奧托·瓦拉赫。
化劣勢為優勢
曾長期擔任菲律賓外長的羅慕洛穿上鞋時身高隻有1.63米。原先,他與其他人一樣,為自己的身材而自慚形穢。年輕時,也穿過高跟鞋,但這種方法終令他不舒服,精神上的不舒服。他感到自欺欺人,於是便把它扔了。
後來,在他的一生中,他的許多成就卻與他的“矮”有關,也就是說,身材的矮小反倒促使他成功,以至於他曾說出這樣的話:“但願我生生世世都做矮子。”
1935年,大多數的美國人尚不知道羅慕洛為何許人也。那時,他應邀到聖母大學接受榮譽學位,並且發表演講。那天,高大的羅斯福總統也是演講人,不過事後,羅斯福笑吟吟地責怪羅慕洛“搶了美國總統的風頭”。
更值得回味的是,1945年,聯合國創立會議在舊金山舉行。羅慕洛以無足輕重的菲律賓代表團團長身份,應邀發表演說。講台差不多和他一般高。等大家靜下來,羅慕洛莊嚴地說出一句:“我們就把這個會場當作最後的戰場吧。”這時,全場頓時寂然,接著爆發出一陣掌聲。最後,他以“維護尊嚴、言辭和思想比槍炮更有力量……惟一牢不可破的防線是互助互諒的防線”結束演講時,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後來,他分析道:“如果大個子說這番話,聽眾可能客客氣氣地鼓一下掌,但菲律賓那時離獨立還有一年,自己又是矮子,由他來說,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從那時起,小小的菲律賓在聯合國就被各國當作資格十足的國家了。
由這件事,羅慕洛認為相對於高個子而言,矮個子有著天賦的優勢:矮個子起初總被人輕視,後來,當你有了表現時,別人就會覺得出乎意料,不由得佩服起來,在人們的心目中,成就就格外出色,以致平常的事一經他手,就似乎成了破石驚天之舉。
欲望的鎖鏈
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準備離開自己所住的村莊,到山中去隱居修行,走之前他隻帶了一塊布當衣服,就一個人到山中去居住了。
有一天在洗衣服時,他發現自己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於是就下山向村民們乞討一塊布。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修道者,就毫不吝嗇地送給他一塊布。
修道者回到山中繼續修行。一天無意中他突然發現自己居住的茅屋裏有一隻老鼠,常常在他專心打坐時撕咬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他遵守不殺生的戒律,不想親自去傷害那隻老鼠,卻又無法趕走它,隻好回到村莊裏,向村民要一隻貓來飼養。得到了貓之後,他又想:“給貓吃什麼呢?自己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啊,但總不能跟我一樣隻吃野菜吧。”於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隻乳牛,這樣貓就可以靠牛奶維生。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發覺自己每天都要花費許多時間來照顧那隻母牛,沒有時間打坐修行,於是他又回到村莊,找來一個流浪漢來幫助自己照顧乳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