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1 / 3)

Δ用大眾立場看大家作品——長江文藝出版社“大教育書係”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別最奇妙最千變萬化的事情。

世界上任何變化,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科技的……樁樁件件,都會發生蝴蝶效應,都會對教育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所以,教育總在變化著。比如,計算機的出現,網絡教學的流行,未來的課堂教學模式將發生根本的變革。當粉筆距離我們的講台漸行漸遠,未來的紙質書籍的閱讀是否也會逐步讓位於電子書籍?甚至,翻譯機器可以完成基本的交流溝通時,語言教學是否也可能變得不再重要?這些已經發生的、即將發生的、可能發生的改變,讓我們的明天變得不可預知。

同時,教育也是最堅韌最牢固最不會變化的事情。

萬物改變迅捷,人性進化緩慢,教育因此萬變不離其宗。所以,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身心發展的特點,人的學習與成長的過程,有著普遍規律可循。所以,無論我們讀兩千多年前的《論語》、《學記》,還是讀近百年來的杜威、蘇霍姆林斯基,總覺得是那麼親切,離我們今天的教育是那麼近。所以,我們隻需稍稍去蕪取精,就能將其中的絕大部分原理再度運用於教育教學實踐,就會發現這些原理依然生命常青。也正是這個原因,百年來中外教育家的傑出著作,仍然活在當下,仍然對我們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長江文藝出版社的這套“大教育書係”,正是圍繞後者而努力。

最初看到“大教育書係”的選題策劃,是在年初的湖北長江出版集團的選題論證會上。坦率地說,當時的感覺不是很好。認為主題不夠突出,選擇人物看不出邏輯,選擇標準不夠清晰,而且大部分書是重新出版。

後來長江文藝出版社總編尹誌勇來信告訴我,其實,“大教育書係”有自己的主題和邏輯。之所以命名為“大教育”,首先是選擇教育家的範圍之大。書係將遴選從近代到當代的中外教育名家的代表性著作或新作,梳理中外現代教育的發展軌跡,並展示近一個世紀以來的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其次是讀者群體之大。書係針對不同的讀者群,主要有三個方向:一是針對中小學老師的教師培訓,闡述現代教育理念,解決教育實踐中麵臨的具體問題,培養優秀教師。二是針對父母的家庭教育,用現代的教育觀念和手段影響父母,使父母成為教育體係中的重要且有效的環節,培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與全麵發展。三是針對中小學生以及學前兒童的學生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學會交往合作,學做現代公民。一句話,是用大眾立場看大家作品。

至於選擇的標準,他們提出了三條原則:一是作者具有足夠影響力。所選作者應該是國內外被公認的教育名家,產生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比如陶行知、陳鶴琴、蒙台梭利等。二是突出實踐性。所選作品能夠深入淺出,具有可操作性,在作品風格方麵,力求通俗化、大眾化,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三是強調創新性。在遴選經典的同時,也推出當代在教育理論或實踐方麵有一定建樹、觀點新銳、富有探索精神且得到公眾認可的作品。

所以,雖然我在作這序之時,尚無法看到書係的全貌,也無法估計書係的最終體量,但是能夠感覺到出版方用心良苦,感覺到他們的宏大願景。大浪淘沙,那些真正能夠不斷被人們捧起的書籍,總是有其強大的生命力的,總能衝破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到達我們的手中,抵達我們的心中。倘若教師、父母、孩子三方真正締結為教育的同盟軍,那時教育勢必突破困局,得以成長壯大,成為現實生活中的真正大教育了。祝賀大教育書係誕生,更期盼現實大教育的來臨。

是為序。

朱永新

2013年6月6日

Δ教育家的品質與土壤(序二)

對中國來說,20世紀上半葉顯然是一個教育家群星璀璨的時代:嚴複、蔡元培、陶行知、晏陽初、張伯苓、陳鶴琴、葉聖陶、黃炎培、經亨頤、錢穆……60多年過去了,這些教育家的思想一直還影響著我們,他們思想的光輝至今還照耀著中國教育。比如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比如晏陽初的“平民教育”……

相比之下,中國20世紀下半葉則是呼喚教育家的時代,這種呼喚一直延續到現在。今天,全國上下都在呼喚教育家,連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也多次呼籲“教育家辦學”,於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也推出了諸如“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之類的舉措。

蔡元培、陶行知們當然不可再生,所以,人們呼喚教育家,其實是呼喚更多具有教育家品質的人。說到教育家的品質——也可以換一個詞,叫“素養”——這當然又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很難統一,更不可能通過“紅頭文件”來規定。但關於“教育家”,總還是有一些約定俗成的公認標準的。

在我看來,教育家首先是教育者但又不是一般的教育者,也就是說,他除了應該擁有愛心、理想、激情、責任感、紮實的學科知識、過硬的教學技能等一般教育者起碼的素質之外,還應該具備成長為教育家所特有的一些品質。縱觀大家所公認的教育家,我認為,他們至少應該有以下幾個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