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1949年:開國大閱兵(1 / 3)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是中國人民前途和命運的一個根本轉折,它標誌著受壓迫、受欺淩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的終結,標誌著中華民族曆史新紀元的開始。

新中國以摧枯拉朽之勢掀開了時代的序幕。“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那響徹雲霄的聲音,是東方巨龍對全世界發出的威嚴宣示。6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貧窮落後到繁榮昌盛,從山河破碎到強大統一,從受人欺淩到備受尊重,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譜寫了華夏民族文明史上最絢爛的篇章。

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是人民的軍隊。

在60多年的光輝曆程中,作為國慶慶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先後舉行了14次國慶閱兵。這14次閱兵堪稱14次飛躍,從騾馬化到機械化,從機械化到信息化——通過閱兵,世人親眼見證了人民軍隊和共和國一起成長的軌跡。

第一節 “兵者,國之大事”

閱兵,是一項重要的軍事製度,是展現武裝力量建設成就,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它蘊含著禮儀、慶典、校閱、整訓、備戰和示威等十分豐富的內容。一般而言,閱兵包括兩部分,一是閱兵式,即閱兵者從受閱部隊隊列前通過,進行檢閱;二是分列式,即受閱部隊列隊從檢閱台前通過,接受閱兵者的檢閱。

“兵者,國之大事。”在國家慶典或重要曆史時刻舉行盛大閱兵,就是展現國防建設實力、彰顯軍隊“齊勇若一”風貌、振奮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的“國之大事”。

閱兵沿襲已久,西方“閱兵式”一詞來源於拉丁文PARO(我準備),意思是軍隊統帥對部隊的檢閱儀式。

在公元前,古埃及、波斯和羅馬等國就有閱兵的文字記載。將士出征前或凱旋後,都要舉行盛大的閱兵活動。母親要將象征榮譽和勇敢精神的盾牌親自交給兒子。如果打贏了,就以帶回盾牌為標誌;陣亡了就用盾牌抬回屍體。在古羅馬,獲勝歸來的統帥要舉行盛大的凱旋式閱兵。統帥戴桂冠、持權杖,乘坐戰車,樂師和歌者及最親近的部屬跟在車後,全副武裝的將士們押送著繳獲的戰利品緊隨其後。這樣的閱兵式一般持續兩至三天,期間還會舉行一些民間競技遊戲和宴會。

18世紀,在歐美洲一些國家,像英、法、俄、美、德等列強國家,無不熱衷於借助閱兵這一形式,向世界炫耀武力。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前蘇聯麵對著法西斯德國侵略軍已經兵臨城下的強勁攻勢,在莫斯科紅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軍事統帥斯大林發表了誓死保衛莫斯科的宣言,表明了同法西斯血戰到底的堅定決心,極大地鼓舞了國民奮起抗戰的信心和勇氣,為保衛莫斯科城的最後一戰動員了最後的戰略力量。整個閱兵的場麵和聲勢震動了全世界。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閱兵活動的國家之一。據《通典》記載:“堯舜之時,五禮鹹備。”這說明儀仗禮儀已見雛形。相傳四千多年前,中國北方的華夏部落首領夏禹,曾在現今河南嵩縣境內的塗山,與南方各部落首領會盟。會上,眾多士兵手持各種用羽毛裝飾的兵器,和著樂曲邊歌邊舞,以示對南方部落首領的隆重歡迎。

統治者定期閱兵,其用意除了檢查兵員素質和戰備狀態外,主要還是要向百姓們炫耀威風。另外,還有戰前或戰鬥間隙進行的不定期的閱兵,叫“觀兵”或“觀師”,由此就有了“觀兵以威諸侯”的記載。公元前625年,各諸侯國軍隊將恃強淩弱的鄭國包圍後,“觀兵於南門”,結果鄭國懾於諸侯軍隊的陣勢,開城求和。

眾所周知的長城嘉峪關,就是古戰場裏一個能容納幾十萬兵馬的閱兵場,至今完好無損,那裏流傳著古代閱兵的精彩故事。漢代,定期閱兵常與立秋日的祭祀活動一起進行,其中增加一些競技的內容。以後建朝時間較長的朝代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閱兵儀式。到了明朝,閱兵已步入正軌:每年一次考閱,三年一次大閱。明成祖朱棣曾五次遠征漠北,每次出征前都要檢閱軍隊,以壯軍威。明朝名將戚繼光於1572年在湯泉(今河北省遵化縣)舉行過10萬人參加的空前大閱兵。到了清朝,閱兵更為盛行。皇帝必三年一大閱,整飭軍紀,檢驗訓練成果。

現代閱兵式除沿襲了古代傳統外,還增添了奏國歌、升國旗、鳴禮炮、儀仗閱兵等新形式。

以曆史的視角看閱兵,閱兵就是烙有時代印記的符號;以欣賞的視角看閱兵,閱兵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以發展的視角看閱兵,閱兵就是一段時光變遷的見證;以國防的視角看閱兵,閱兵就是國家力量的綜合展現!

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曆來對閱兵十分重視。早在革命戰爭年代,部隊出征或重大戰役前後,大都舉行閱兵,以此鼓舞士氣,振奮精神。在井岡山時期,紅軍就利用作戰間隙,進行隊列訓練,舉行閱兵活動。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曾多次檢閱部隊,其中較大的閱兵有三次。

提起開國大閱兵,人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1949年10月1日那震驚世界的一刻。實際上,早在1931年11月7日,毛澤東就已經主持過一次開國盛典及閱兵。而“毛主席”這個家喻戶曉的稱呼,正是那次閱兵後叫響的!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江西瑞金召開。大會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並舉行了閱兵儀式。瑞金地處閩贛兩省交界,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首府。為慶祝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城北六公裏的葉坪村,舉行了隆重的“開國大典”。而“開國大典”的第一項程序就是閱兵儀式。

“開國大典”的會場就設在瑞金城北的葉坪村。村中央有一塊綠草如茵的空地。當天,淩晨時分就有數千名群眾擎著火把從四麵八方趕到這裏。他們一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一邊忙著布置會場。為了閱兵,廣場上布置了一個莊嚴肅穆的檢閱台,檢閱台正中橫掛著寫有“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紅軍檢閱台”的巨幅紅布。後幕上懸掛著馬克思、列寧的畫像,兩邊為中國工農紅軍軍旗。檢閱台正前方懸掛著兩盞雪白的汽燈,把廣場映得如同白晝。參加受閱的部隊主要是:紅一方麵軍各軍團、軍的代表,紅軍隨營學校,警衛部隊代表等。

迎著朝陽,毛澤東、朱德、項英、任弼時、林彪、彭德懷、陳毅等步入會場。紅軍總司令朱德以他濃重的四川口音宣布:“第一次全國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今天正式成立了!”頓時,紅軍將士和群眾中爆發出一片歡呼,人們盡情地歡笑,把廣場變成了歡樂的海洋。隨後,閱兵式正式開始。毛澤東、朱德等人,乘馬檢閱了受閱部隊。一隊隊飽經戰火考驗的紅軍戰士,扛著槍、抬著鋼炮;一列列赤衛隊員,手持大刀,肩扛梭鏢,分四路縱隊,由南向北,健步行進。隨後,毛澤東、朱德等人親自率領受閱部隊宣誓,大大振奮了中央紅軍的士氣。

第二次大閱兵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1944年。抗日戰爭進入第七個年頭後,日軍在中國戰場及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359旅奉命抽調主力組成“南下支隊”,加速抗日戰爭的勝利進程。1944年11月1日,南下支隊開赴抗日前線時,在延安機場舉行了出征前的隆重閱兵儀式,軍旗獵獵,軍號齊鳴,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一大批在延安的中央領導檢閱了部隊,頓使部隊士氣倍增。

第三次閱兵發生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誌從河北西柏坡抵達北平時,北平人民對於黨中央的到來反應極為熱烈。在北平的黨政軍民各界代表及160多位民主人士,一起趕赴西苑機場(官方稱西郊機場)歡迎。

下午五時整,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林伯渠等領導同誌進入西苑機場。一發照明彈升上天空之後,閱兵式正式開始。身材魁梧的毛澤東主席登上一輛淡綠色的吉普車,朱德總司令、劉少奇同誌等也依次登車,行進在長長的解放軍隊列前。人民戰士向自己敬愛的偉大領袖和統帥敬禮,毛主席、朱總司令含笑還禮。當毛澤東的吉普車行進到“塔山英雄團”的大旗之前時,站在毛澤東身後的第四野戰軍劉亞樓參謀長向他報告了英雄團的光榮事跡。毛澤東聽後十分感動,立即舉手還禮。

當時受閱的第41軍官兵深受鼓舞,檢閱車全部駛過後,隊列中響起了震天的口號聲:“毛主席萬歲!”“朱總司令萬歲!”“中國人民解放軍萬歲!”戰士們擦著激動的淚水振臂高呼。

這一天的珍貴記憶之所以能流傳至今,還要得益於八路軍最早的電影工作者徐肖冰。他和戰友們在現場拍攝了大量照片,為這段曆史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曆史資料。

西苑閱兵式,實際上隻有檢閱式,而沒有分列式。但是,它在人民解放軍閱兵史上卻有著重要的地位,這是解放軍最高統帥在解放戰爭史上唯一的一次閱兵,也可以說是半年後所舉行的開國大典閱兵式的一個預演。

第二節 “一定要搞好,不能搞壞”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人民解放軍總部機關由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轉移至北平,中華民族揭開了新的曆史篇章。當時有人提議,解放軍打了幾年仗,終於從山溝走了出來,走進了大城市,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大變化。況且北京很可能是未來的首都,這無論如何都值得好好慶祝一番,讓全世界都知道這件大事。

當建議舉行盛大歡迎儀式的報告送到毛澤東主席麵前時,他沒有同意。毛澤東平靜地說:“還是簡單點好,不要動員那麼多人,等到全國解放了,再好好慶祝嘛。”於是,有人提議舉行閱兵式,檢閱正在奪取全國解放最後勝利的人民解放軍。這一次,毛主席欣然應允。

這就是著名西苑閱兵,這次閱兵也成了開國大典閱兵式的前奏。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此後的幾個月裏,中國的局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百萬雄師南跨長江、西進關山,解放了南京、杭州、太原、上海、福州、長沙、蘭州、西寧、銀川等城市和除西南、兩廣外的絕大部分國民黨統治區。

在舉國歡慶的形勢下,1949年6月,中國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決定,10月1日在北平舉行開國大典。當年7月,北平成立了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新政協籌備會議常務委員會副主任周恩來為主任,中共北平市委書記彭真、解放軍副總參謀長聶榮臻、新政協籌備會議代理秘書長林伯渠、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為副主任。

中央檔案館保存的194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程序表》中,記載了籌備委員會擬定的開國大典三大內容: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式;三是人民群眾的遊行歡慶活動。

籌備委員會決定,為突出對此次閱兵重視程度,將由開國元勳朱德總司令親自掛帥,擔任閱兵總司令,以聶榮臻為閱兵總指揮,第20兵團司令員楊成武、華北軍區參謀長唐延傑、中共北平市委副書記劉仁等為副總指揮,下設閱兵指揮所,楊成武兼任指揮所主任,唐延傑兼副主任,具體負責閱兵各項工作。

舉行開國閱兵,這對於人民解放軍來說,是一個史無前例的重大任務。聶榮臻、楊成武深感責任重大,他們受命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廣泛進行調查研究,主持起草《閱兵典禮方案》。

《閱兵典禮方案》的內容包括受閱部隊的編組、閱兵程序、閱兵禮樂以及受訓前的訓練等。對於第一次接觸如此大規模閱兵活動的解放軍指戰員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艱巨的任務。聶榮臻後來回憶說道:“那真可以說是我一生中最繁忙的時期。”那時的他身兼六職:代理總參謀長、華北局第三書記、華北軍區司令員、北平市市長、北平市軍管會主任、平津衛戍司令員。盡管如此,聶榮臻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開國大典尤其是閱兵式的籌備上,為此多次主持會議,檢查落實開國大典及閱兵的準備工作。他要求受閱部隊抓緊時間,嚴格訓練,高標準、高水平完成任務。就連各閱兵方隊如何組成,裝甲車、坦克、汽車如何同步行進,車輛萬一出現故障如何補救,騾馬失蹄、拉屎、撒尿的應對措施,以及飛機何時飛越天安門廣場,晚上怎樣燃放焰火等,聶榮臻都作了細致的設想和指示。

閱兵指揮所主任楊成武也是一代名將,他15歲參加革命,17歲就當了團政委,可謂是身經百戰。毛澤東曾經稱讚楊成武是“白袍小將”,常在關鍵時刻委以重任。但是麵對籌備開國閱兵這樣的重任,他也不敢有半點馬虎。50年後,楊成武曾撰文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心路曆程:“作為開國大典一個重大項目的閱兵儀式,是我軍曆史上最盛大、最莊嚴的一次慶典。組織這樣盛大的閱兵儀式,深感無比光榮,責任重大。我們沒有閱兵經驗,不知怎麼搞才好,壓力很大。”

楊成武為組織好這次規模空前的大閱兵,不僅查閱了許多中外閱兵的資料,而且多方求教。他走訪的第一個人就是劉伯承司令員。早年留學蘇聯、經曆過莫斯科紅場閱兵的劉伯承,對楊成武細談了蘇軍閱兵的種種情形之後,通俗而又概括地說:“閱兵無非就是展示一種特定內容的禮儀,一種形式。這種形式搞好了,目的也就達到了。歸根到底一句話,馬糞蛋外麵光!”說得大家都笑了。楊成武還走訪了在北平的原東北軍將領和蘇聯顧問,一一聽取了他們的意見。經過充分的論證研究,《閱兵典禮方案》終於出台了。

《閱兵典禮方案》規定,此次閱兵按閱兵式、分列式的程序組織實施。閱兵式,全體受閱部隊以天安門主席台為中心,按序列在東西長安街列隊,接受閱兵司令員的檢閱;分列式,各受閱部隊依次由東向西通過天安門城樓前,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受閱部隊按海、陸、空三軍的序列編組。海軍方隊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安東(今丹東)海軍學校和華東海軍艦隊各抽調一個排編成;陸軍方隊由步兵199師、獨立207師619團和臨時編組的炮兵第4師、戰車第1師、騎兵第3師編成;空軍參加受閱是9月初才決定下來的,受閱部隊由軍委航空局所轄混合飛行編隊擔任。受閱部隊共計1.64萬人。其武器裝備,以軍兵種為單位,按種類集中,統一編組,由輕到重,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海上、地麵到空中,使海陸空三軍渾然一體,形成強大陣容。

7月,方案擬定後,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了閱兵指揮人員,聽取聶榮臻關於閱兵儀式的基本設想和楊成武關於閱兵方案具體內容的彙報。毛澤東叮囑說:“我們曆來主張慎重初戰,這次閱兵也是初戰,開國第一次嘛。告訴同誌們,一定要搞好,不能搞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