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微型人生(1 / 1)

前麵一章講到小學時的一個小故事,發現自己活的還是蠻輕鬆的,小時候的我還是顯得快樂而傻。但是更為讓我有些記憶的東西,到如今還是很難對任何人說起。即便是那件事的親曆者我,還是我的老爸老媽有時候避免提這些。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自己也大多釋然了。有些人可能說是自己承受力增加啊,心裏素質提高等等諸如此類的。但是我要說明的是,其實就是臉皮夠厚,慢慢的類似於這樣的事情遇到的多了也漸漸的習慣了。但是每次提到那片段,那件事或者說是腦海裏閃過那一點點,自己的身體都會顫抖那麼一下下,甚至有種害怕,猶有一種抽搐的感覺。

人們有時候會拿自己的身世說事,亦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會有些說辭,例如說:第一種情況,那些獲得成功的人會說自己的資源如何如何,或者說是自己多麼的慘,有些要獲取悲憫的感覺。是那些悲慘以及生來的缺憾使自己怎樣怎樣。這樣的故事很會得到人的可憐與共勉或許會成為榜樣之類的,成為別人努力的目標。然而另一種就不會太一樣了,有些人擁有資源或是資本他會掩飾也會放縱的展示。就像有些人的成功並非是自己努力啥的,在我看來,他變得更好的情況也許是那些背後看不到的因素。或是家庭的方式一小點點的差異,亦或是老師的差異,也許是一件小事。當然先天的似乎更占優勢一些,有些人擁有你永遠不會有的東西,例如說那些平台,還有他們無一獨二的父母,還有一些庸俗的說法,例如說物質啊,大小城市啊。。。。

在這方麵似乎我有些可以讓人憐憫的出身。我老爸是一個隻讀過到小學了六年級的人,而令人崩潰的是,他六年級時他已經十六歲了!!!當時的我很喜歡去追問老爸為什麼那麼晚呢,老爸總是去躲避那些問題,隻會說別像他就好,後來我知道了老爸的一些事也明白了。而老媽是也僅僅讀過一年級而已,我為之自豪的是她的拚音啊,漢字啊什麼的都是隨著我年級逐漸提升的。這句話就顯得有一些無奈了,所以從小我就在這樣的家庭裏長大,家裏也是典型的北方房屋,就是那個年代那個區域所特有的一些特征。我現在還是偶爾會回到那個地方,去努力回憶那些已失去的、快要失去的東西。那時候我家的房子屋頂是木質的,橫梁,還有一些比較硬的樹枝鋪製而成,在最外麵鋪上一層泥土,是那種很難黏的黏土。有了那些土,外邊的雨水也不會跑進來了。而造房子的磚都是就地取材,這也是勞動人民的精華呀。在老房子的不遠處有個自製的燒磚廠,具體的製成過程我早已忘記,我隻記得的是它就像是在一個大坑裏放了一個大泥碗而已,具體的可以參見《舉起手來》那部電影裏那個被燒日本軍官的情節吧!(請原諒我是描述不出來那種感覺了)當然自製的磚根本比不上那些專業的人士製成的,但是令我驚歎的是它居然支撐著房屋將近30年哦。不過有個規律就是“沒有人住的房子也會消亡,離主人而去”,我們家的房子也不會例外,這幾年的失修讓他看起來有些落魄了。我在這棟房子裏住了將近那麼十二年,隨著家裏經濟情況的改善也很快搬了出去。這個老房子的設計很是像人們所熟悉的四合院一樣。正房是坐北朝南,然後從正房裏出來時一個台階,台階的石板下麵總會存在一些小蟲子什麼的。而院子過後是一個很短的廊道。兩邊就是涼房會放一些醃菜還有醃肉還有就是玉米倉,反正讀者們想到的農家人家能有的無所不包。而左邊的那個房間是放一些機器,拖拉機,機油,柴油之類的。還有一些輪胎啊,特別像一個修理站。今天就到這裏了,下一天會講到老房子的具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