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我國產生了一位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他便是孔丘,字仲尼,通稱孔子,尊稱孔聖人。孔子弟子相傳先後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餘人。這七十餘人各有特點和個性,其中仲由以好勇和孝順而聞名。 仲由,字子路,一作季路,魯國卞(今山東泗水)人。他生於公元前542年,比孔子小9歲;死於公元前480年,比孔子早一年。仲由自幼家貧,缺衣少食,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父母心疼兒子,寧可自己挨餓,也要讓仲由吃飽。仲由則很懂事,非常孝順父母,每當父母動員自己“多吃飯,快長大”的時候,他都假裝說:“我呀,吃飽了,喝足了,還是請二老吃吧!”其實,他哪能吃飽、喝足呢?他是把有限的食物留給父母享用啊! 仲由長到十幾歲時,就幫助父母下地幹活了,耕地、插秧、鋤草、碾場等,樣樣都能幹。很快,他挑起了維持全家生計的重擔,隻讓父母幹些家務事,重活累活他一人包了。農忙時,他在地裏勞作;農閑時,他砍柴、打獵、撈魚,拿到集市去賣。賣得的錢不是買酒就是買肉,專門用來孝敬父母雙親。多少年裏,仲由幾乎天天要吃些藜、藿之類的野菜才能飽肚,而侍奉雙親,必定有酒有肉。隻要父母吃好穿暖,他就覺得舒坦、開心。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仲由轉眼長成大人了。成年的仲由身材魁偉,相貌堂堂,而且心直口快,豪爽勇敢。他向往當一個武士,愛在帽子上插幾根雄雞的羽毛,佩戴公豬鬃毛做成的飾物,以顯示勇武的氣概。同時向往讀書長知識,以便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可是一個窮得叮當響的大小夥子,哪有錢進私塾呢?即使進了私塾,又怎好意思與那些七八歲的娃娃同坐一條板凳呢? 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仲由認識了大學者孔子。仲由早就聽說過孔子其人其事,知道他學識淵博,生徒眾多,極受世人的崇敬。可是仲由沒見過孔子,不識廬山真麵目。這一天,仲由進城賣柴,途中遇到一個高高的、瘦瘦的中年人,後邊跟著幾個書生,一邊走著,一邊“之乎也哉”地說著什麼。仲由感到好奇,把柴擔放在地上,想聽聽他們說話的內容。這時那個中年人徑直走到仲由跟前,打聽柴是從哪兒砍的?挑到哪兒去賣?價錢怎麼樣?賣了錢幹什麼?沒完沒了。那個中年人一口一個“之乎也哉”,仲由聽來特別別扭,沒好氣地頂撞了他幾句。中年人後邊的書生嫌仲由對老師缺少禮貌和恭敬,一起圍攏上來指責仲由。仲由是個急性子,見他們人多勢眾,隨手抄起扁擔,大聲說:“怎麼?想打架?來吧,我一個對付你們幾個!”那個中年人急忙阻攔,照舊滿口“之乎也哉”,很快平息了雙方的怒氣。這時,一個過路人悄聲告訴仲由說:“你呀,真是有眼無珠。知道那個中年人是誰嗎?他就是孔子孔老先生!”仲由聽了這話,腦子“轟”地一下,頓時傻了眼。心想:怎麼?他,他就是人人敬仰的孔老先生?他用拳頭砸了一下自己的腦門,生氣地說:“哎呀!我真渾!” 仲由仰慕孔子已久,當他得知眼前這個人就是孔子時,馬上快步走到孔子跟前,拱手作揖,連聲說道:“對不起!對不起!”孔子顯得寬宏大量,說:“不知者,不為罪也。免矣免矣。”接著,仲由拜倒在地上,懇請孔子收留自己為弟子。孔子曆來主張“有教無類”,凡願拜他為師的人,不管貧富貴賤,不論年長年幼,他都樂於接納。誰知他後邊的那幾個學生忌恨仲由的粗暴和無禮,齊聲鼓動老師不要接納仲由。孔子也認為事情未免倉促,不妨過一段時間再說。 不久發生的一件事使孔子下了決心。這一年,卞地大旱,數月不雨,河流幹涸,土地龜裂,莊稼顆粒無收。無情的饑荒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更有多少人家拖兒帶女,離鄉背井,外出乞討,謀求生路。仲由家也斷糧了,他的父母眷戀故土,寧死也不願加入逃荒的人潮,蓬頭垢麵,流浪異鄉。仲由眼看老人餓得前心貼後心,麵目憔悴,又黃又瘦,心像刀剜似的,痛苦不堪,難受極了。這時,他想起了一百裏外的一家親戚,決定到那裏借點糧食,以解燃眉之急。於是他大步流星,一路小跑,一天內趕到親戚家。那家親戚雖說也很困難,但比起仲由家還是強多了,當即借給仲由一鬥小米,半袋麵粉,讓他趕快回家,給老人做頓熱飯吃。仲由二話沒說,背起小米和麵粉,連夜又朝回走,哪是走啊,簡直是跑呀!夜黑黑,路漫漫,仲由想到家中饑餓的父母,心急火燎,恨不得插上雙翅,一步跨他二十裏。他口幹舌燥,腳底打泡,兩條腿又脹又痛,真想坐下來緩口氣,歇歇腳。可是老父老母正焦急地盼著他等著他哪,他哪敢鬆懈啊?一個“孝”字給了他巨大的力量,他咬著牙,鼓著勁,堅持走啊跑啊,趕次日天明時分,終於回到了家。一天一夜,他來去趕了二百多裏路,為父母背回了救命的一鬥小米和半袋麵粉。待踏進自家門檻時,他渾身發軟,一下子癱坐在地上…… 有了那點小米和麵粉,仲由的父母得救了,仲由的孝行也傳到了四麵八方。孔子很快聽說了這件事,對仲由的品質大加讚揚。他認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由此而產生出來的。仲由不辭勞苦,為親負米,表明他是個大孝子。接納這樣的人為弟子,值得!從此,仲由成為孔子弟子中的一名成員。 仲由師從孔子,虛心好學,學業大有長進,品行更趨完美。不久,他的父母去世,他十分悲痛,哭成淚人,多少天滴水粒米未進。在妥善安葬了老人以後,他無牽無掛,一心一意跟著老師周遊列國,闖蕩世界。這一年,他隨孔子到南方的楚國遊曆,宣傳儒家“仁”、“孝”、“正名”等一係列主張。因為孔子是天下馳名的大學者,所以楚國迎接孔子一行的禮儀極為隆重。清一色的高車大馬,排列好長好長;贈送的穀物至少有一萬鍾(一鍾合四鬥);豪華的客廳裏鋪著紅色毯子,坐在上麵備感舒適;宴會開始,桌上擺滿金銀製作的餐具,美酒斟上來,好菜端上來,盡是些天下少有的山珍海味,令人眼花繚亂。麵對此情此景,仲由不禁感慨萬千。他想起已經故去的父母雙親,想起從前吃野菜的艱苦歲月,想起那次借糧的所有細節,漆黑的夜,漫長的路,一天一夜趕了二百多裏。隻可惜父母早逝,不能看到今天的場麵,享用這美味佳肴……想著想著,仲由不由得熱淚盈眶,長長地歎了口氣,痛苦地說:“可歎呀,現在雖想再吃野菜,再為父母借糧背米,也不能夠了!”思父念母,一往情深。 仲由從農家後代進入孔子弟子的行列,身份、職事都發生了變化,但仍保持本色,正直、豪爽、勇敢、嫉惡如仇,尊師敬長。孔子很喜歡這個弟子,說:“我的學生中,即使穿著破舊衣服,也敢與達官權貴比肩並立,而不感到自卑和羞恥的,隻有仲由做得到。” 孔子曾經預言:“仲由好勇,難得以壽終。”此話不幸而言中了。仲由後來當了魯國季孫氏的宰(家臣),繼為衛國大夫孔悝的宰,在貴族內訌中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