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屬占字數,題外話看看(1 / 1)

“醫者意也”一語,最早似出於《後漢書·郭玉傳》“醫之為言意也。”《舊唐書·許胤宗傳》也載:“醫者意也,在人思慮。”強調行醫治,貴在思考。此語原無可異議,但由於後世某些江湖術士的行為,使人產生了誤解。如果把“醫者意也”理解為醫生治病可以不循法度,隻憑臆測臆斷隨心所欲而施為的話,理所當然地應受到後世的訕笑和批判。其實,漢代名醫郭玉說得很清楚:“醫之為言意也,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葶芒即乖。”醫學的道理至精至微,醫生在臨症施治時應慎重和細致,切不可輕率馬虎,如果稍有不謹,就會“毫芒即乖。”許胤宗說:“醫特意耳,思慮精而得之。”意乃指精湛的思慮而言。《素問·金匱真言論》也說:“謹察五髒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於心精。”意思是說診察疾病必須謹慎細致地觀察人體髒腑陰陽的偏勝、逆從情況,專心致意,用心思考,才能作出精密的判斷。《續醫說·吳恩序》中的一段話更能說明問題:“醫者理也,理者意也……理言治,意言識,得理與意,料理於未見,曰醫。”醫者意也,就是用意以求理,醫理難窮,則用意有加,所以隻有“思慮精則得之”。通過探本溯源,闡釋了“醫者意也”的本義,並不是意味著醫生在診病時可以隨便臆想臆斷,恰恰要求醫生在獲取大量臨床資料基礎上,認真分析現象與本質、一般與特殊,通過殫精竭慮的思考,從而對疾病作出判斷的過程。這個“意”,實質上就是今天我們所稱的科學思維,是認識疾病,立方遣藥,推進中醫學術發展的一不可缺少的思維方式。

醫  “醫”為合體會意字,由四個相互獨立而又互相關聯的部分組成,分拆之後,各自表示不同的意義。  “匚”,表“按蹺”,“按”指抑按皮肉,“蹺”謂捷舉手足,是中國古代一種屬於物理性質的療疾祛病的方法。這種療法不借助於器械,而是直接通過手技來完成,既有治療之功,又有保健之效。後來被稱為按摩,現今又叫推拿。  “矢”,表“砭石”,是一種銳利的石塊,《說文解字》注:“砭,以石刺病也”,主要用來破開癰腫,排膿放血;或用以刺激身體的某些部位,消除病痛。砭石為中國最早的醫療工具,砭術曾被列為中國古代並存的砭、針、灸、藥四大醫術之首,也是後世刀針等醫療器械的前身。  “殳”,表“針灸”,是中國古代治療學的一大創舉,它以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由針法和灸法共同組成,具有操作簡便、適應症廣、療效明顯、經濟安全等優點。這項由中國獨創發明的外治療法,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貢獻,而且還成功地走向世界,為全人類服務。  “酉”,表“酒”,其在醫療上的應用是醫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酒是最早的興奮劑和麻醉劑,更能“通血脈”、“行藥勢”,還可用作溶劑,故《漢書》稱之為“百藥之長”。從最初的單純用酒治病,發展到後來的製造藥酒,足以證實酒在醫藥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由上可知,四合“醫”中包含了豐富的醫藥學知識,其中所述及的形式多樣的治療手段,透射出中國古代醫學科技豐碩成果的同時,還給人以醫學十分形象、直觀的感覺。

------題外話------

大家好,喬出新書了,本書會與《天之痕》同步更新。在未來裏,喬還會送新書給大家,先把書名分享下《醫喬之鬼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