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寬容——做個心胸寬廣的男孩 (2)(1 / 3)

畫家愣了愣,然後笑著說:“我給你講個故事吧。40年前,有一個青年拿了自己的畫作到省城,想請一位自己敬仰的畫家指點一下。那畫家看這青年是個無名小卒,連畫軸都沒讓青年打開,就說自己有事,下了逐客令。那青年走到門口,轉過身說了一句話:‘老師,您現在站在山頂,往下看我這個無名小卒,把我看得很渺小;但您也應該知道,我在山下往上看您,您也同樣很渺小!’說完轉身走了。因為這件事,這個青年後來發奮學藝,總算有了一點兒小名氣。但他時刻記得那一次冷遇,時刻提醒自己,一個人的形象是否高大,並不在於他所處的位置,而在於他的人格、胸襟、修養。當年的那個青年,就是我。”

最後,畫家畫了一幅畫送小宇。那幅畫是一座山峰,山頂有一個人往下看,山下有一個人往上看,兩個人果然是一樣大小的。

寬容是大海,能容下江河,也能容下小溪;能容下競遊的百舸,也能容下一葉扁舟。那些形象高大的人,並不在於他們處在什麼樣的地位,而在於他們具有高尚的人格、寬廣的胸襟。

啟功的博大胸懷

啟功是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書畫家、文物鑒定家、詩人、國學大師。在他成名之後,市麵上經常有人模仿他的筆墨出售。有一次,他和幾個朋友走在大街上,路過一個專營名人字畫的鋪子,朋友對啟功說:“不妨到裏麵看看有沒有你的作品。”

啟功也很好奇,就隨大家一起走進了鋪子,果然發現好幾幅“啟功”的字,字跡模仿得也很到家,連他的朋友都難以辨認,就問道:“啟老,這是您寫的嗎?”

啟功微微一笑,讚歎道:“比我寫得好,比我寫得好!”

眾人一聽,全都大笑起來。

正在說話之間,又有一人來鋪裏問:“我有啟功的真跡,有要的嗎?”

啟功說:“拿來我看看。”

那人把字幅遞給他。

這時,隨啟功一起來的人問賣字幅的人:“你認識啟功嗎?”

那人很自信地說:“當然認識,啟功是我的老師。”

問者轉問啟功:“啟老,您有這個學生嗎?”

這個造假的人一聽,知道撞到槍口上了,刹那間陷於尷尬恐慌、無地自容之境,哀求道:“實在是因為生活困難才出此下策,還望老先生高抬貴手。”

啟功寬厚地笑道:“既然是為生計所迫,仿就仿吧,可不能模仿我的筆跡寫反動標語啊!”

那人低著頭說:“不敢!不敢!”說罷,一溜煙地跑走了。

同來的人說:“啟老,您怎麼讓他走了?”

啟功幽默地說:“不讓他走,還準備送人家上公安局啊?人家用我的名字,是看得起我,再者,他一定是生活困難缺錢,他要是找我借錢,我不是也得借給他嗎?當年的文徵明、唐寅等人,聽說有人仿造他們的書畫,不但不加辯駁,甚至還在贗品上題字,使窮朋友多賣幾個錢。人家古人都那麼大度,我何必那麼小家子氣呢?”

啟老的襟懷與古人相比,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切身利益受到別人侵害的時候,首先考慮采取寬容的態度,原諒別人的過錯,而不是冤冤相報、以牙還牙;在可能的情況下,還要以寬容感化當事人,使其改過。這是真正的寬容,是處世的最高境界,更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美德。

以德報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支部隊在森林中與敵軍相遇,激戰後兩名戰士與部隊失去了聯係。這兩名戰士來自同一個小鎮。

兩人在森林中艱難跋涉,他們互相鼓勵,互相安慰。十多天過去了,他們仍未與部隊聯係上。這一天,他們打死了一隻鹿,依靠鹿肉又艱難度過了幾天。也許是戰爭使動物四散奔逃或被殺光了,這以後他們再也沒看到過任何動物。他們僅剩下的一點兒鹿肉,背在年輕戰士的身上。這一天,他們在森林中又一次與敵人相遇,經過再一次激戰,他們巧妙地避開了敵人,就在自以為已經安全時,隻聽一聲槍響,走在前麵的年輕戰士中了一槍——幸虧傷在肩膀上!後麵的士兵惶恐地跑了過來,他害怕得語無倫次,抱著戰友的身體淚流不止,並趕快把自己的襯衣撕下包紮戰友的傷口。

晚上,未受傷的士兵一直念叨著母親的名字,兩眼直勾勾的。他們都以為他們熬不過這一關了,盡管饑餓難忍,可他們誰也沒動身邊的鹿肉。天知道他們是怎麼過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隊救出了他們。

30年後,那位受傷的年輕戰士說:“我知道誰開的那一槍,他就是我的戰友。當時在他抱住我時,我碰到他發熱的槍管。我怎麼也不明白,他為什麼對我開槍。但當晚我就寬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獨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為了他的母親而活下來。此後30年,我假裝根本不知道此事,也從不提及。戰爭太殘酷了,他母親還是沒有等到他回來,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來,請求我原諒他,我沒讓他說下去。我們又做了幾十年的朋友,我寬容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