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番籌備以後,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天,治河工程開始動工。開工那一天,忽必烈為了表示他對新運河工程的重視,特地命令自宰相以下在京的文武官員,都要帶頭攜帶畚箕和鐵鏟參加勞動,作為倡導。這些高官對治河工程和勞動根本不懂,因此忽必烈要求他們一律聽候郭守敬的指揮調度。這一天,擔任工程總指揮的郭守敬也格外興奮,他很有禮貌地向大家介紹了這項工程的方案,說明了各部工程的做法。在各有關官員的分領之下,破土動工。
這次重新整治運糧河,針對原來從高梁河引人閘河的水量不夠航運,必須另找較豐富的新水源這一關鍵,郭守敬在沿西山一帶的天然泉水水源中,找到了大都西北相距60裏的昌平縣東南白浮村神山腳下的白浮泉,水量比較充足。新水源找到了,他在規劃中沒有東南向把水徑直引往大都,而是先使水道西行,再轉而往南,然後折向東南到甕山泊。
郭守敬這樣做,有兩個意圖。一是北京以西的西山,自今妙峰山、香山、玉泉山至石景山、南山,一路上到處有泉水和伏流。新開河道依山腳折向南行,昌平附近還有王家山泉、虎眼泉等沿途又經縣南的雙塔河、孟村一畝泉、泄水河、蕭家河及玉龍泉等處,可以攔截各處山泉,使水量更加充足。這些水又是較清澈的泉水,不至於很快地沉積泥沙,淤阻河水。
二是這樣可以適合地形,使河床有較平緩的坡度。因為神山泉的標高,按現今黃海零點起算,約在+60米上下。大都城的西北,標高近於+50米,高程相差十餘米之多。城東南部則下降到略超過+40米。近年來在北京西直門處,對元代和義門甕城的發掘表明,地麵標高古今稍有變化,但相差並不太大。如果新渠徑直通向大都,那麼先要在短短的20裏內,下降到標高低於+40米的沙河河穀,然後又在中間上升到+50米的高地,隨即再下降到標高約為+40米的清河河穀。在抵達大都城以前,還得上升好幾米,才能進城。這樣的高低起伏,兩處河穀的髙程甚至低於大都,不但水流難以導人都城,而且會在中途沿兩河河穀順流東去,最後泄入榆水(今溫榆河),大都城就落空了。
如果河渠從神山先向西行,然後南下,渠水便可繞過比較複雜的河穀地形,大致沿著50米的等高線平穩地一路順流向南。中間一些地方地勢稍高,但非常有限。甕山附近的標高,是+50米,而且彙聚了山旁泉水,水量增加,下段的渠道,便可利用原有的河流。這樣,可以較有把握地保證運糧河和大都給水工程所需的水量。
由於西山山坡相當陡,有好幾處地方在短短幾裏路之內,便東向下降三四十米,為此郭守敬特地在60多裏長的渠道東岸,修築了一條土堤,一些由此東流的水河均被阻斷,以便引水人渠,而不致沿原有溪澗橫流向東流入榆水。這條堤堰,叫做白浮堰。
整個金代,閘河水源始終沒能得到圓滿解決。現在,從昌平白浮引水輾轉南來,這個長期以來存在的難題終於很好地解決了。我國古代,測量學是極為發達的。近年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初期墓葬中發現大幅湘南地形圖,畫得相當準確。唐德宗李適貞元元年(785年)到十七年(801年)間,出現了按比例尺繪製的用不同顏色注明古今地名對照的全國地圖,這就是賈耽所繪《海內華夷圖》。最晚在8世紀中期,就已經有明確的文字記載,說明如何用水準器和水準標杆進行水平測量。北宋時代,對視距測量和水平測量作了詳細的描述,並繪出儀器及附件的圖畫傳到現在。郭守敬曾經作過大麵積的地形測量和長距離的水平測量,他在這方麵是富有經驗的。昌平到大都的引水工程中,毫無疑問他是作了包括高程在內的全麵地形測量,並在這基礎上進行規劃設計的。
工程進展相當快。從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天動工,終於在至元三十年(1293年)的秋天,全部工程竣工了。河流全長164公裏。整個工程花了一年半時間,用了285萬個工日,耗費錢鈔152萬錠和糧食38700石。
這年八月,當清澈的泉水順著白浮堰流到大都城的時候,人們歡呼雀躍,一齊擁到河畔。愛鬧的年輕人,情不自禁地跳到河裏,打起水仗來。沿岸店鋪的掌櫃和夥計,燃放鞭炮,敲鑼打鼓,祈願運河修通後給他們帶來發財的機會,生意興隆。上年紀的老人在兒孫攙扶下,也來到河畔。
“糧船到了!”消息傳來,人們再次聚集在積水潭邊,爭著看第一次從海運和河運兩路駛進京城的大船。
工程結束沒有多長時間,元世祖忽必烈從上都回來路過積水潭邊,看到新運河完工了,方圓幾十裏的積水潭布滿了糧船。朝思暮想的計劃實現了。看著這一番盛況,忽必烈心中充滿了喜悅。
一位內侍忽然想起了什麼,說:“陛下還得給新運河起個河名呢。”
“對,得起個名才好。”忽必烈說。他略有所思以後,說道:“這樣,因為新運河不僅為我們大元解決了漕運這一至關重大的問題,而且還促進南貨北銷,繁榮大都城的經濟,就叫它通惠河吧!”
“好!這名字起得好!”眾臣異口同聲。他掃視了一下周圍的人群,見郭守敬正獨自在樓角上倚欄遠眺,凝神地想著什麼,就讓人傳來郭守敬。忽必烈愛撫地說:“郭愛卿,你30年來,治河渠,修曆法,造器械,為國家鞠躬盡瘁。這次治河工程,也是千古未有的功業,寡人特賞賜你12500貫錢鈔(折合6000餘兩銀子)。左右,快給郭愛卿慶功酒一杯!”郭守敬接過酒杯,謝恩後,一飲而盡。這時,忽必烈又問:“剛才愛卿在城樓上想些什麼?”“臣想,新運河水還有餘力,如果再修一河環繞京城,使糧船直駛四門卸貨,那就更好了。”郭守敬接著又說:“臣擬定在澄清閘稍東的地方,引水與北壩河連接,以後在麗正門的西邊再造一座水閘,這樣便可溝通全京城的水路,使船隻可以環城通航。”忽必烈一聽,非常高興。“乘今天眾臣都在,寡人命郭愛卿以原職兼提調通惠河漕運事。”
後來,由於元朝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日益尖銳,郭守敬修環城河的方案未能付諸實施。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是忽必烈執政的最後一年。他為了獎勵郭守敬在各門學術上的巨大成就,升任他為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80歲的元世祖忽必烈去世了。同年由他的孫子鐵穆耳繼承皇位,這便是曆史上的元成宗。
成宗繼位後的第五年,也就是大德二年(1298年),下詔書把郭守敬召到上都去商議開鑿鐵幡竿渠,以防山洪暴發。
上都西、北兩側群化縮亙,經常下雨,連年暴發山洪。朝廷決定在上都西北郊的鐵幡竿嶺腳下,開鑿一條人工河渠向南通到溧河,以排泄山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