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精思密索,心與理會,則前人述作之外,未必無所增益。
——郭守敬
首都北京,中國曆史博物館。在通史陳列室裏,陳設著郭守敬的胸像,介紹了他的偉大事跡。
1962年12月,我國郵電部發行了中國古代科學家郵票一套,其中有一枚繪有郭守敬的半身像,一枚繪有郭守敬創製的天文儀器簡儀。
月球上,分布著大小不一的圓形凹坑,人們稱為月坑,又稱環形山。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把西經134°,北緯8°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
1978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把1964年發現的,國際小行星編號為2012號的“小行星(2012)19642”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郭守敬”。
郭守敬,郭守敬是什麼人?為什麼他獲得這麼大的殊榮?
郭守敬是我國元朝著名的科學家。
郭守敬是河北邢台人,生於元太宗三年(1231年)。郭守敬誕生時,我國還處在蒙古、金、南宋對峙的時期。邢台原來屬於宋朝。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被金朝奪去,金宣宗興定四年(1220年)又被蒙古貴族建立的元朝奪去,元朝於1234年滅掉金,1279年又滅掉南宋,統一了中國。
13世紀初葉,我國北部主要是金朝統治,南方則處在南宋統治之下。金朝統治地區的北部,蒙古族日益強大。不斷地向外擴展。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國以後,南下攻打金朝。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時,成吉思汗率兵進逼金京中都(今北京)。金宣宗從中都遷都到開封。第二年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蒙古兵攻占了中都,改稱燕京。五年後1220年,蒙古兵攻入邢台。成吉思汗死後,第三子窩闊台於1229年繼位做了大汗。窩闊台六年(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三年)的時候,蒙古大汗與南宋合兵,攻下蔡州(今河南汝南),滅了金朝,統治了整個北方。
此後,窩闊台的繼承者和南宋對峙了數十年。成吉思汗的孫子蒙哥於1251年當上大汗時,把大沙漠以南領土上的軍國大事,都囑托交付給予忽必烈。忽必烈開府於灤河上遊之地。於是我國北部便處於忽必烈統治之下。1260年蒙哥死後,忽必烈自立為大2汗,依漢製稱皇帝,並且開始采用年號紀年,稱為中統。中統五年0264年)又改年號為至元元年,並在至元八年(1271年)正式建立國號,稱為“大元”。不久,元兵繼續南進,滅南宋,並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完全掃平了南方。從此南北又統一了,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郭守敬就是在元朝統治下出生和成長的。
郭守敬的父親早年就離開了人世,他是從小跟著祖父長大的。他的祖父名叫郭榮,號鴛水,是當時很有名的一位學者,他不但通曉五經,還精於數學、天文、水利等多種學術,經常和當地一些士大夫在一起談論學問。在祖父的教育影響下,郭守敬小時候就對自然科學知識興趣濃厚,並且喜歡獨立思考。
在很小的時候,郭守敬便不喜歡和年齡相仿的孩子們嬉鬧玩耍了,常常熱衷於觀察周圍自然界發生的各種現象,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每天都用功讀書,對書總是愛不釋手,他對書裏講到的一些事物,總想搞清楚裏麵的奧秘,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有時候,他還弄些材料,動手做些東西。
郭守敬愛好學習,不貪玩的舉動,使人們感到這個小孩有點不同尋常,是個怪人。有的人斷言這個孩子長大後必成大器。祖父郭榮看到孫子讀書如饑似渴,整天好思考個事兒,心裏非常高興,在給他起號的時候,郭守敬的祖父幹脆給他起號若思。顧名思義,若有所思,好看書,愛動腦筋。
一年又一年,郭守敬長大了,為了讓他多讀些書,進一步深造,郭守敬的祖父為他找了一個老師。這個人就是劉秉忠。劉秉忠是郭榮的老朋友,原來名叫劉佩,字仲晦,這個人見多識廣,學問很深,精心研究過《易經》,還深通曆史和天文,是一個大學問家,劉秉忠也是邢台人,由於不得誌,青年時期就出家在磁州武安縣的紫金山天寧寺,當了和尚,法名子聰,自號藏春散人。後來,劉秉忠成為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要謀士,幫助忽必烈籌劃軍政大事。
郭榮和劉秉忠很談得來,郭秉忠也非常欽佩郭榮的博學。大約是在郭守敬十多歲的時候,劉秉忠的父親去世了。他趕回邢台奔喪。在為父親守孝期間,他在邢台西南一百四十裏的磁州(今河北磁縣)武安縣的紫金山,與老朋友張文謙、張易一起讀書。還帶了個原籍唐縣(今河北唐縣)的少年王恂在一起。郭榮趁機叫輝守敬到紫金山去隨子聰等一同學習。金末元初北,民間講學之風相當盛行。雖然處在戰亂年代,各地刼常有一些誌同道合之士,聚在一起探討各種學問。所以元朝初年當官的那些士大夫中,傑出人才不少。特別是王恂,他字敬甫,中山唐縣(今河北唐縣)人。他比郭守敬小四五歲,博學多識,是我國曆史上出類拔萃的天文數學家。在紫金山探討研究學問的這幾個人,後來有的在政治方麵做出了貢獻,也有的在科學上有所發明創造。這三年中,郭守敬在天文、算學、曆法等等各個方麵的學問,都有很大長進。尤其是算學,那是研究天文曆法的重要工具和基礎,郭守敬在紫金山和有學問的人在一起讀書更加用功了,在劉秉忠的指導下,他博覽群書,學問有很大的長進。在紫金山的學習,為他後來在科學技術上的創造發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郭守敬十五六歲的時候,曾獲得一幅拓印的“蓮花漏圖”。這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
漏壺是古代的一種計時儀器,用滴水來計量時間。在遠古時候,人們靠觀測太陽或者星星、月亮來確定時間,可是,陰雨天就沒有辦法了。後來,大約在公元前三四千年的時候,人們從陶器漏水中得到啟發,就專門製造了一種有孔的壺,裝上水,用滴水來計量時間,起初,人們用一根木箭放在壺裏,木箭上刻有刻度,這叫沉箭法,後來,人們又改單壺為雙壺,使滴水壺漏出來的水流進受水壺,木箭放在受水壺中,隨水浮升。有的箭杆不加刻劃,而是在箭後置一個時刻牌板,上麵刻有字,如同現在手表表盤的作用一樣,隻是形狀不同。到了中午,箭頭就指到“午”字;到了子夜,箭頭又指向“子”字,這就叫“浮箭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