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鏈接(2 / 2)

通鑒紀事本末——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開創了以“事”為綱的記史手法。起自“三家分晉”,終於“世宗征淮南”,記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共分四十二卷,編有二百三十九個事目、六十六個附目,總計三百零五事。《通鑒》史料由按年編排變為按事編排,以曆史事件為中心重新歸類列目,一事一篇,每事各詳起訖,自為標題,每篇各編年月,自為首尾。它克服了編年體記事割裂、首尾難稽和紀傳體敘事重複、主次難分的缺點,把與某事相關的散見於不同時段的史料集中編次,清楚闡述重大曆史事件的始末原委,有利於從總體上把握曆史事件及其發展線索,於史學貢獻頗巨。

【要點提示】

一、下列東西方交流的史實,按時間順序發生在最後的是b(2002年上海高考曆史試題)

a、鄭和率領團隊出使西洋,到達西亞和非洲

b、以“蘭學”為名的西方科學知識傳入日本

c、馬可·波羅行記介紹元朝大都的繁華景象

d、中國“四大發明”經阿拉伯商人傳入西方

二、提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治史思想的史學家是a(2004年廣東高考曆史試題)

a、司馬遷

b、司馬相如

c、班固

d、司馬光

三、戰國初期,主張建立君主專製中央集權國家的思想家是a(2004年廣西高考曆史試題)

a、韓非子

b、莊子

c、孟子

d、墨子

四、在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史實曆經時間的考驗,具有恒久的意義,並成為指引曆史發展方向的標誌。以下最能夠體現上述含義的是a(2006年上海高考曆史試題)

a、秦統一六國

b、光武中興

c、西晉統一

d、開元盛世

五、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分析說:“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曹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曹操“克紹”的關鍵之役是b(2006年上海高考曆史試題)

a、巨鹿之戰

b、官渡之戰

c、赤壁之戰

d、淝水之戰

六、胡適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說:“25年來,隻有三個雜誌可代表三個時代,可以說是創造了三個時代:一是《時務報》;一是《新民叢報》;一是《新青年》。”胡適所說的“三個時代”是c(2006年上海高考曆史試題)

a、辛亥革命、護法運動、新文化運動

b、戊戌變法、辛亥革命、護國運動

c、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d、戊戌變法、護國運動、護法運動

【學習思考】

一、閱讀曆史故事後,盡自己所能嚐試著看看古代曆史典籍的代表作品(如《史記》等),看看曆史故事和古代文獻典籍有什麼差別。

二、係統地閱讀一定曆史階段的曆史故事,嚐試著把握這一時期的曆史脈絡和生動麵貌。

(王一珂 編寫)